本報訊(記者張苑)近段時間,隨著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熱播,白沙溪畔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婺城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探訪白沙溪,走讀母親河,白沙溪畔掀起了一股“研學熱”。
環城小學利用寒假時間,組織少先隊員們進行了一次白沙溪歷史文化研學之旅,在活動中了解家國歷史,感受人文情懷。沿著白沙溪,少先隊員們一路尋訪古廊橋、白沙驛站、旱龍堰。在過往1900多年里,白沙溪三十六堰屢毀屢修,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樁、篾籠裝沙石等方式砌筑。以低矮的堰壩形態,配合梯級堰群的建設方式,極大地降低了施工難度和工程風險,體現了古人科學的治水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少先隊員們都深深地為古人的理念和智慧所折服。他們一邊走讀,一邊暢想,用手中的紙筆記錄下少年的志向和夢想。
金師附小的少先隊員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將科學課堂“搬”到了白沙溪畔。孩子們帶上燒杯、溫度計、PH試紙、指南針等設備,“火眼金睛”看白沙!凹t領巾”們分成若干小組,從溪中取出水樣,倒入燒杯,模仿老師的示范動作,用溫度計測量當日白沙溪水的溫度,用PH試紙檢測白沙溪水的酸堿度。白沙淵淵,春田漫漫,孩子們還學會了用指南針辨明方向。
紅湖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則在白沙溪畔尋找藝術的性靈。龍橋映月、寶塔搖鈴、瑯琊峰回、雙湖煙雨……少先隊員們跟著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款款敘述,溯流而上,感受白沙溪美的風景、美的風骨和美的靈魂。隨后,少先隊員們在白沙溪畔捕捉動人的一角,拿出畫筆,用各自擅長的美術表達手法,描繪“母親河”。
浙師大附小的少先隊員們“小手牽大手”,帶著爸爸媽媽一起走近白沙溪。這支親子研學隊伍在廊橋邊感受白沙溪蜿蜒而下的婉約之美,在三十六堰灌溉工程展陳館了解工程建筑的精妙,在溪邊村民的描述中觸摸因水而興的大美婺城。
據了解,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后,婺城區組織了200多支少先隊來到白沙溪畔,開展“紅領巾走家鄉”研學活動。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發布后,婺城區一萬余名少先隊員觀看了影片。
婺城區少先隊總輔導員蘇兵嬋表示,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成功對婺城以及婺城人都有著特殊意義。寒假期間,“紅領巾走家鄉”探訪白沙溪,以研促學,以游助學,讓少先隊員們更親近白沙溪,親近母親河,這對孩子們家國情懷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接下來,婺城區將深入開展白沙溪研學旅游線的打造,引導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參與研學游節點的選擇和研學內容的設計,并在一定基礎上開展本土教材的編寫和出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