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草長鶯飛,恰是春游好時節。千百年前,王淮等先賢來到古婺白沙盤,面對一汪澄澈的溪水,贊嘆白沙溪畔的美景,吟詠文臺治水的功勛。千百年過去,三十六堰猶存,卻已然迎來嶄新的歷史使命。連日來,白沙溪沿線文旅開發成為一大話題。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林勝華提出,首先要將三十六堰治水科普活動融合到文旅項目(如研學)中,增強可看、可知、可感性,可依托瑯琊鎮的“三十六堰治水館”開設婺城治水成就展、治水科技展、治水藝術展,以吸引更多人們關注婺城、投資婺城、建業婺城;可依托現有群堰,挖掘古人造堰的動作、氣勢、艱難,加設一些景觀設施如雕塑,結合治水規模、設施實物,開展游客體驗活動,如“堰首(管理堰的負責人)”使用“堰把(比普通鋤頭長、寬)”指揮治水作業。
同時,他認為,要在白沙溪流域人文的展示上,進一步梳理白沙溪文化。可系統整理挖掘“白沙溪文化“,并爭取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支持,以課題形式立項研究,編輯出版系列專著,把“豆腐塊”文章提升為學術經典巨作,把“白沙三十六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金名片擦亮,為白沙三十六堰人文景觀開發奠定基礎,提升婺城人民文化自信的能級;同時系統統籌規劃“白沙溪流域景觀”,村落與水系、景觀與人文、人居與環境相和諧,貫穿點、線、面展示婺城的大好河山,在不破壞南山生態前提下恢復陸古道、水航線的探險體驗,甚至直升飛機的觀光體驗,增強體驗項目。進而挖掘培育恢復白沙民風民俗,“吃的、玩的、樂的”形成系列展示,相應的配套如民宿、停車、公廁、生活等設施要跟上,如山路只有一條,但私家車有千萬輛,讓游客“來了有吃有玩、走了有帶有樂”。
詹東明是婺城區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長期從事婺風剪紙的創作、婺城剪紙技藝的傳承及婺風剪紙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探索。圍繞白沙溪文化的復興,他建議,政府要組織專家學者、民間藝術家、考古專業人員、本土鄉民等組成白沙溪文化挖掘研究團隊,深入開展白沙溪文化的梳理和整理,以多維度的視角呈現有歷史深度、文化廣度的白沙溪文化體系。從“白沙老爺”治水、農耕文化發展、民俗文化興盛到現代經濟崛起,白沙溪流淌了婺城兒女的眷戀和鄉愁。在這段不長的河流中,政府要通過充分完善基礎配套,進而為植入非遺等傳統文化項目作準備,以此撬動白沙溪文化穿越古今,興于當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