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紅星)追尋紅色印記,感懷崢嶸歲月!近日,革命老區塔石鄉大茗村迎來了一群年輕的黨員干部,他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足跡,探訪大山深處的“紅色”陣地,重溫篳路藍縷的險阻艱難,聆聽革命前輩的光輝事跡,在追憶紅色往事中感悟使命擔當,堅定理想信念。
大茗村地處遂昌、婺城交界處的深山中,距離金華市區60多公里,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根據地”,早在1933年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活動。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曾駐扎在此,籌劃指揮了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并發展了一批黨組織,創建了遂、宣、湯邊區特委。當時,大茗村一批有志青年加入了紅軍隊伍,村民們積極支持、協助、投入紅軍開展的革命活動。解放后,該村于1988年7月被原金華縣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區”稱號,交椅山自然村的紅軍標語又被列為“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茗村交椅山自然村是當時紅軍活動的主要駐地之一,在村內一堵斑駁的土墻上,用黑墨書寫的“打土豪,分田地”“工農紅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等多幅標語,雖歷經80多年的風雨侵蝕,仍依稀可辨。“這些都是紅軍進村時留下的宣傳口號,也是粟裕將軍在婺城境內領導工農武裝斗爭的重要歷史印證。”在大茗村紅軍標語墻前,紅色講解員鄭竹琴娓娓道來,向大家講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光輝歲月。
時光回溯到1935年5月29日,粟裕率部300余人從沙畈銀坑一路翻山越嶺來到大茗。“當年紅軍通行的秘密通道也仍然保存完好,由村口的紅軍洞進入,可直達當年粟裕將軍的住處,這處房屋現已修建成粟裕將軍紀念館,將紅軍當年的革命故事和文化進行展示。”鄭竹琴說道。
“紅軍來了,帶來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紅軍走了,留下了革命的火種和情懷。身為黨員干部,我們要把紅軍精神結合到今后的工作中,永遠保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本色,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回顧歷史,一幕幕凄婉壯烈的革命畫卷再現,讓黨員們心生感觸,被紅軍當年深居大山,不畏艱難堅持抗戰,與當地老百姓魚水情深共患難的精神深深打動。大家紛紛表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我們一定要書寫好屬于我們這一代中共黨員的時代篇章。”
紅色基因,血脈相傳。為了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近年來,塔石鄉、村兩級高度重視,積極整合資源,努力做足做透“紅色文化、紅色旅游”文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先后建設了粟裕將軍紀念館、交椅山游步道、紅軍亭、紅軍橋等紅色景點。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一撥撥游客慕名來到這里瞻仰紅色文化,品味真山真水。依靠紅色旅游,大山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我們正在計劃修復大茗村到銀坑村的紅軍古道,結合建黨百年開展學黨史、重走紅軍路系列活動,并從農戶那里租來了民房進行修繕,進一步擴建粟裕將軍紀念室。”大茗村聯村干部熊峰說道。
接下來,塔石鄉將繼續挖掘歷史沉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做細做精大茗紅色文化,持續開發紅色文旅產業,村民們也將繼續團結拼搏創新業,齊聲合唱發展新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