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徐樂攝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100年前,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由上海輾轉南湖,點燃了紅色火炬。從此,這支紅色火炬跋山涉水,深入中國的大江南北,從農村包圍城市,以星星之火開啟燎原之勢。在婺城的大美南山,綠水青山呵護著百姓的悠然歲月,而這,恰是隱沒在山間的紅色足跡,一步步走出的美好新生活。在這特殊的一年,趁著正好的春光,重溫紅色故事,重尋紅色足跡,是個不錯的出游選擇。那么,婺南山區有哪些紅色遺跡呢?婺城又是如何合理開發這些紅色遺跡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的呢?且聽細說。
重走紅色足跡閱讀紅色歷史
婺城西南山區,地勢蜿蜒,層巒疊翠,易于隱蔽;零星散落其中的鄉村,五戶一處,四舍一家,世世代代躬耕山林,靠山吃山,山貨富足,日子恬淡。正是這樣的自然社會環境,催生了早期的紅色革命文化。
銀坑的紅色故事,總與粟裕將軍有關。
粟裕將軍生于1907年,湖南人,在中國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指導過淮海戰役等重大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身居開國十位大將之列。新中國成立后,粟裕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務。
少年粟裕成績優異,思想先進,18歲即進入葉挺24師教導大隊任學員班長,19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即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并在起義中負傷;次年參加湘南起義,轉戰井岡山,與毛澤東一起戰斗。1929年后,因屢立戰功,粟裕相繼升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從贛東北進入浙江打游擊,開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當年5月,粟裕將軍帶著300余名紅軍來到沙畈銀坑村駐扎練兵,在銀坑的一座老房子里斷斷續續生活了3年。
沿途而下,早在1930年1月,中國共產黨就在安地成立了金華安地黨總支部,蔣寶賢任總支書記。同時組建游擊隊,由蔣寶賢擔任總指揮。配合紅十三軍和宣平、武義、永康等地的農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向財主派糧籌款,開倉濟貧,打擊反動地主。游擊隊在當時的革命斗爭中得到快速壯大,從開始約600人發展到1500余人。后來蔣寶賢同志被捕,在1930年9月英勇就義。
在瑯琊鎮,1943年3月,瑯峰山守軍在瑯峰山和日軍激烈交戰,堅守陣地,打退日軍,6名戰士壯烈犧牲。一段段紅色歷史,講述著中國人為國家為民族而斗爭的崢嶸往昔……
重溫紅色故事建設紅色陣地
飲水不忘挖井人。婺南山區的革命故事被永載史冊,紅色遺跡也被保存了下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播陣地。
沙畈鄉銀坑村建起了紅色革命基地。銀坑村地處武義、遂昌、婺城區三縣(區)交界處,距金華市區約60公里。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銀坑村籌劃、指揮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建立組織,創建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特(委),設立司令部、練兵場、營房,村里留有不少紅色遺存。
銀坑村1981年被批準為革命老根據地,是金華市、婺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華市干部教學實習基地,浙江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基地,金華市青少年“快樂成長”教育實踐基地,婺城區青少年“第二課堂”校外學習實踐基地,金華市愛國擁軍教育基地。
為傳承紅色文化,恢復歷史遺存,銀坑村近年建成粟裕將軍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室、粟裕廣場(粟裕將軍銅像)、革命紀念亭等紅色景點。近年來,銀坑村的紅色旅游逐步興起,2016年銀坑村在婺城區春景評選中名列前十,在全市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游客接待中心、農家樂(民宿)等相關配套。
瑯琊鎮則建立了瑯峰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位于市級風景名勝區瑯峰山風景名勝區。現山頂保存有抗日戰壕遺跡,為緬懷抗日英雄和革命先烈的英勇功績,山頂建有勝利亭,山腰上建有烈士陵墓,豎立了“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紀念碑”。
安地鎮保存有蔣寶賢烈士墓,現蔣寶賢烈士陵墓就在安地村口的石人山下。青山相擁、綠水相映,是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前來緬懷烈士英靈的人絡繹不絕。目前,安地鎮已將這段紅色故事引進了文化禮堂展陳,并積極著手,修繕烈士故居,開放紅色文化景點。
在以體旅聞名的莘畈鄉,滿墻醒目的革命標語,如一把把鋒利的刻刀,再現了土改時期的場景。目前,莘畈鄉正著手增加展館內容,系統呈現紅色文化。
一處處紅色遺跡,經過循序漸進的建設和提升,成為革命陣地,讓紅色文化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新光彩。
沐浴紅色光芒傳承紅色精神
紅色光芒穿越數十載的光陰,指引一代又一代紅色接班人銘記紅色歷史,瞻仰紅色遺跡,走讀紅色精神。
每年暑假,沙畈鄉銀坑村成為金華市區諸多學校研學旅游的目的地。孩子們穿上迷彩服,戴上紅軍帽。一支浩浩蕩蕩的“小紅軍”隊伍沿白沙溪毅行。一路上,老師講述著革命往事,孩子們感受著漫漫征程。“……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一篇《少年中國說》,經由語文、音樂、體育等各科老師的精心設計,以嶄新的課程融合、實景教學的面貌呈現在了孩子們面前。
晨曦微露,箬陽鄉一位白發老人帶領數十名黨員干部舉行升旗儀式。三十多年精心收集舊國旗,視若珍寶般永續珍藏。這份紅色精神輻射大美南山,照耀婺城大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