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武斌、報道組月映紅、彭麗莎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自婺城區全區干部大會暨“四攻堅四爭先”動員大會以來,該區擂響了攻堅爭先的戰鼓,全區上下聞令而動、擔當趕超,優環境,重幫扶,迅速掀起“四攻堅四爭先”熱潮。各企業鼓足干勁、搶前抓早,推動企業技改擴能,培育新的增長點,奮力沖刺工業經濟“開門紅”,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創新升級生產訂單足
3月26日,記者在婺城區雙宏化工有限公司看到,一臺臺智能化設備高速運轉,長臂機械手敏捷地抓取一箱箱成品染料整齊地摞疊在一起,緊接著自動纏繞機高速準確地把產品包裹完畢,最后由叉車送上大貨車發往全國各地。現場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今年5月份,同比增長超過80%。”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曹鋼看著訂單報表說。據悉,正月初七便全面復工,80多名一線員工爭分奪秒趕制訂單,保證生產線滿負荷生產,爭創牛年“開門紅”。
雙宏化工是一家染料和印染行業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清潔化生產示范企業。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公司產銷保持高增長率,甚至在非紡織染料及功能性染料領域,也成為全球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產銷激增的背后,是企業獨到的改革創新意識。近年來,公司不斷轉型升級,做強做精產品質量,大力推行高新設備,嚴格執行安全標準,在顧客、產品、員工之間尋找平衡點,大大提升生產效率。
與雙宏化工火熱的生產現場相同,金華市華峰工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多臺注塑機正高速運轉,原材料在全自動生產設備中經過烘烤、注塑等工序后,初現雛形的雨鞋就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一旁。與此同時,百余名工作人員分布在縫紉車間、打包車間的流水線上,進行上色、劃膠、質檢、打亮光油等十余道工序。在這里,上萬雙雨鞋可以在一天內完成生產,隨后銷往全球各地。
“今年以來,我們每月訂單生產量都同比增長30%以上。”華峰工貿董事長何志新介紹,目前公司實行24小時三班倒,全力保障客戶的訂單需求。
華峰工貿專業生產雨鞋20多年。目前,該公司研發團隊聚焦更高技術、更環保的新型合成材料TPE(合成橡膠)發力,其產品具備傳統橡膠的高彈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項優異性能。以TPE為原材料的第一批雨鞋部件已出口至南美洲國家。接下來,公司將繼續探索TPE材料的應用領域,將其打造為公司的一大亮點。
智慧車間工人更輕松
走進萬里揚生產車間,一臺臺智能化設備高效運轉,長臂機械手靈活翻轉、精準操作:加熱、沖床、打餅、沖孔、翻邊等手續全程自動化。寬敞整潔的車間里,只有幾名工人在操作。
“借助5G、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實現了生產的數字化、可視化、可追溯。”該公司工藝工程院負責人毛建平介紹,萬里揚提前布局“數字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成“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用工累計減少1000余人,產能增加20%,產品品質提升25%,管理和生產成本降低23%。不僅解決了招工難的一大痛點,還促進產品的升級、產能的整合、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改善了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
生產車間員工王超是一名普通的一線鍛造工人,剛入職萬里揚時,每天與高溫鐵水、焊花、機器的轟鳴聲打交道。為了防止被飛濺的火星燙傷,無論天氣多熱,都必須全副武裝——長及手臂、腳踝的工作服,封閉嚴實的護目鏡、防護口罩、安全帽。“每次取下安全帽,頭發濕得就像剛洗過一樣。”王超回憶。
2019年開始,萬里揚建設了“智”造工廠,僅鍛造車間就投入數百臺機器人。被機器人解放雙手之后的王超通過主動學習和努力,已成為生產組長,還先后帶出好幾名技師徒弟。“在數字化車間上班,工作環境好,收入年年提高。”王超說。
隨著互聯網和制造業的深入融合,工廠變得越來越智能,工人干得越來越省力,萬里揚的變化只是婺城打造“創新名城”“數字名城”的一個縮影。今年,婺城區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精神,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以智慧、透明、高效、集成生產方式為目標,加快數字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工業企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制造邁向“智”造。
創優營商環境促發展
近日,婺城區法院與區工商聯聯合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人民法院與工商聯溝通聯系機制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一大亮點正是“法官聯系商會”機制。
婺城區法院工作人員介紹,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給企業更好的司法服務保障是法院的義務。意見的出臺,可以方便商會在遇到問題時找到法官、求助法官。同時,法院將從五個方面切實增強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司法能力,依法維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據悉,為進一步建立溝通聯系機制,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下一步,婺城區法院將和工商聯深化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在涉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失信數據對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積極合作。將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對民營經濟領域高發性、類型性矛盾糾紛的訴源治理,引導企業依法誠信經營,合理表達訴求。深化民營企業司法重整工作機制。發揮破產重整、破產和解制度的挽救、保護功能,依法助力民營企業脫困重生,切實構建“親清”的法官和企業家關系,引導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近年來,婺城區圍繞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人才生態最優區的目標,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還設立了“愛企日”,在行政審批制度、商事登記制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及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推出了許多重大舉措,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今年以來,婺城區更是對標先進、攻堅爭先、提質增效,全面開展數字化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聚力做好“三服務”,以為企業和群眾紓難解困為重點,實現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政務服務更有溫度的目標,有效激發市場活力。今年初,婺城區經濟市場主體數量也實現了“開門紅”,全區市場主體總量突破5萬戶大關,注冊資本(金)達到918.65億元,其中個體工商戶數量達3.3萬戶,企業數量1.7萬戶,市場主體呈現高速穩定增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