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4月17日早上9時許,接到新書送達的消息,金華市少兒圖書館館長周國良一邊忙不迭地招呼身旁的林勝華,一邊急著往外走。
這本剛送達的書名為《婺文化谫論》,裝幀樸素,由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金華市政協委托周國良、林勝華共同編著,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鄭竹三作序,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吳遠龍策劃并審校,將作為金華市重要文史資料。全書近25萬字,分古婺文化、婺蹤文明、婺史文脈、婺人文蘊、婺學遺韻、婺風流傳、婺藝精華、婺景瑰寶、文化金華九個章節,深入淺出,對婺文化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是一本婺文化知識普及型讀物。
作者周國良1963年4月出生于姑蔑地湯溪,祖籍龍游,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于2007年發起成立金華市婺文化研究會;出版有《金華歷史名人傳》等專著9部11卷,策劃編輯出版《文化系列叢書》119部,完成國家、省、市級課題20余項,榮獲“浙江省文化廳優秀專家”“市五個一批人才”“市第七批拔尖人才”等多項榮譽。
作者林勝華1968年出生于姑蔑地羅埠,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當過解放軍做過教官,是高校教師,一直從事教育經濟管理與地方文化研究及教學工作,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金華市婺文化研究會會員、金華市湯溪新鄉賢聯合會理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指導專家,曾任金華市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持省部級、廳局級等科研項目20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公開出版《基于文化人類學的浙江姑蔑文化》等專著10部,引起社會廣泛的反響,科研成果獲獎13項并被當地政府采納而列入開發建設。其中,論文《婺文化熔鑄浙江精神地標》入選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精神與新時代新使命”理論研討會征文。
金華古稱“婺州”,素有“小鄒魯”之稱,東周時的越國就有建制。建城歷史已有2200多年,歷來為東南文化之邦,是歷史文化之都、山川瑰麗之鄉、名人薈萃之地、文風鼎盛之城。這一方秀美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豐厚、獨特的婺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婺地獨特的山山水水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婺文化。婺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其內涵博大精深,呈現樣式多姿多彩,婺人、婺學、婺窯、婺劇、婺藝、婺風、婺商、婺居、婺產、婺山、婺水……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生動地詮釋著婺文化的魅力。
然而,長久以來,婺文化研究因其博大艱澀而曲高和寡、束之高閣。什么是婺文化?婺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婺文化包括哪些內容?這些有關婺文化的看似基礎且關鍵的提問通常讓大多數金華人感到迷惘。文化是民族之根,婺文化是婺人之本。理解了婺文化,也就回答了所有金華人“我從哪里來”這一終極哲學命題。
金華人亟需一本簡明扼要向大眾解釋婺文化的讀物。接受金華市政協的委托后,吳遠龍、周國良、林勝華共同商議,基于既有的婺文化研究成果,擇其精華,揀其概要,反復斟酌,幾易其稿,歷時四年,最終以簡單通俗的敘述方式,呈現了一本寫給大家的《婺文化谫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