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沙畈鄉銀坑村,位于武義、遂昌、婺城交界之處,村內寧靜祥和,宛如世外桃源。80多年前,這里曾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浙江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創建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這段歷史,將銀坑與紅色精神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也使銀坑成了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區。
1935年2月,中央決定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挺進浙江,匯合閩浙邊革命力量,先后開辟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銀坑,籌劃、指揮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建立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特(委)。當年,銀坑村不但成了紅軍軍需重要的補給地,還贏得了當地村民的積極支持,更有一大批有志青年受紅色思想引領,加入了紅軍隊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其中,以村民陳永豐為首組成的9人地下黨組織發揮著積極作用。
“提供補給、打探敵情、主動帶路……”地下黨組織成員戴來登的孫子戴柏和回憶起爺爺與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共事的光輝歲月,頓時侃侃而談。“在我小的時候,爺爺經常談起他跟隨紅軍英勇奮斗的經歷,還經常教育我們要有堅韌不拔、主動奉獻的紅軍精神,像一顆閃亮的紅星照耀一方。”值得一提的是,9人的地下黨組織中,戴來登一家便占了3位。
紅色基因,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爺爺的教誨根植于戴柏和的心中,指引著他前進。
1976年,21歲的戴柏和在爺爺和父親的鼓勵支持下,積極參軍。在部隊里,他事事求優秀,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堅持強身健體、盡力幫助戰友,用一年的時間便當上了班長,最后順利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81年,改革的春風早已吹遍祖國的萬水千山,嶄新的氣象昭示著美好生活。同年,戴柏和從部隊退役后,回到銀坑村當起了村黨支部副書記。看著眼前這個吃飯靠挑水、黑夜靠蠟燭、過河靠木橋、雨天一身泥的小山村,爺爺的話再一次徘徊在耳畔。他決定,要讓村民的日子變得更好。
說干就干。第一年,戴柏和首先帶頭組織村民把村里的木橋修建成水泥橋;第二年,從山上引進自然水,讓家家戶戶足不出戶喝上水;第三年,把村里的泥路改造成為石子路;第四年,村里引入高壓線,村民終于用上了電……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二十多年里,戴柏和務實肯干,團結協作,帶領村莊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到強大。
事實上,像戴柏和一樣踐行著紅色精神,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紅色后人不計其數。80多年歷久彌新的紅色精神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世世代代滋養著銀坑村以及沙畈鄉的村民,影響深遠。
2015年,為了讓后人牢記紅軍的歷史功績,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村兩委結合農村基層黨建和“美麗鄉村”建設,建起紅色文化長廊、粟裕將軍紀念館、粟裕將軍紀念廣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等革命題材設施,著力打造“紅色陣地”。幾年來,這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10余萬游客、1000余個社團組織前來參觀學習。
在銀坑這片紅色沃土上,一代又一代紅色后人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以紅軍精神鼓舞斗志、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社會,不斷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幸福感。一百年的光輝歷程中,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偉大精神的生動寫照。這一路上,正是有無數的傳承者不遺余力地參與建設,方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