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初夏,沿著筆直開闊的白湯下公路,記者走進蔣堂鎮沙畈村看到,一幢幢白墻紅瓦庭院錯落有致,一條條巷道干凈整潔,一個個商鋪生意興隆……金色的陽光灑在庭院,折射出沙畈村幸福色彩,彰顯著新時代農村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據了解,沙畈村村民原先分散居住在婺西南山區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個村。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庫的需要,村民們從山區一帶搬遷至耕地豐富、交通便捷的蔣堂集鎮。
搬遷之前,村里交通不便,耕地稀少,產業薄弱。如今,經過近30年的開發和奮斗,沙畈村600余戶村民在蔣堂鎮安居樂業,多數家庭實現了家家有洋房、戶戶有新車,人均收入居蔣堂鎮前列。不僅如此,村集體憑借區位優勢,通過房屋出租和山林經濟,每年收入達100多萬元,集體資產達2000多萬元。同時,沙畈村還大力開展村域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產業投資等,構建出環境優、產業強的新局面。
除了沙畈村,蔣堂鎮還有3個水庫移民大村和1個下山脫貧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移民鎮。自1960年起,蔣堂鎮以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充裕的土地資源,以及包容的胸懷,吸納安置了來自新安江、莘畈、沙畈、塔石、箬陽等8個地區的移民。如何脫貧,是一代代蔣堂移民思考的頭等大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艱辛,移民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扶持下,經過自身頑強的拼搏,鄉里鄉親間相處越來越融洽,日子越過越舒坦,第二故鄉發展得如火如荼。
43歲的龔益友是蔣堂鎮前源村莘畈自然村的村民,是易地搬遷的第二代人。因修建莘畈水庫,1974年,其父龔昌忠帶著一家五口人,從莘畈鄉搬到了蔣堂鎮,過上了幾輩人夢想的山下生活。現在,龔益友和妻子一同經營著一個豬肉攤,養育著一雙兒女,住上了新房,告別過去父輩們吃不飽、看天吃飯的生活。目前,莘畈自然村共有搬遷村民160余人,各家各戶的日子過出了新模樣,正是“搬出深山天地廣”的真實寫照。
放眼全鎮,各個移民村都在積極建設各自的家園,因地制宜引進開發系列項目,夯實來之不易的小康生活。在立新村,月亮塘整治移民項目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涼亭、民宿逐步實施建設;在前源村,面積3975畝的富硒花園小鎮項目正在推進中,珍貴的富硒元素正被有效開發利用。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蔣堂鎮將繼續提升產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補齊配套產業短板,同時不斷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新環境,持續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成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