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走進瑯琊鎮泉口村,清江一曲繞村流,這里曾是出產婺州窯出口瓷的重要窯口,一口“便民水”直通各家頂樓,噴涌的花灑描畫出小康生活的暢快淋漓。優越的自然環境,便利的生活設施,結合當地婺窯文化的深厚底蘊,泉口村順順當當走上了文旅驅動鄉村振興之路。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
源遠流長的婺窯文化成了泉口村人探路文旅經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然而,前幾年關于“一口水”的便利卻成了文旅發展過程中的一塊絆腳石。當地村民介紹,兩三年前,由于飲用水管網年久失修,加上村中外來人口增加,每到傍晚用水高峰期,三樓以上水龍頭就不出水,且水管長期存在漏水的情況,水費的空缺則由村集體補足。
2019年,泉口村進行了農飲水提升改造。改造后,管網維護由金華市自來水公司接管,根據戶表數據進行水費繳納,長期困擾村民的“一口水”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也激活了這個“小康村”。
圍繞婺州窯文化,泉口村搭乘“非遺旅游景區村”建設的快車,對村容村貌及相關配套進行了改造和整治。如今,走進泉口村,一條青石板路牽引著游人不由自主地挪步村居深處。只見粉墻黛瓦,小樓庭院,低矮的院墻里鑲著瓷片,嵌著一口口瓷壇,瓷壇里種著各色花木,于古樸而精致的細微處向來人款款講述著這個古村千年窯火的傳奇。
前不久,婺州窯非遺傳承人呂永明的“鐵店窯乳濁釉陶瓷工作室”入駐這里,成為泉口村精準定位點燃鄉村文旅經濟的第一把“火”。呂永明是婺州窯燒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師從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自2014年開始探索婺州窯乳濁釉的復燒,用時4年經上萬個作品試燒,于2017年基本掌握了乳濁釉的燒制工藝,并陸續推出乳濁釉瓷器。呂永明表示,他將對婺州窯鐵店村窯口進行深入研究,重點探究鐵店村窯口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燒造特點,探究鐵店村窯口乳濁釉窯變的秘密,并進行復燒試驗,進而依托婺州窯鐵店村窯口創作系列有鮮明婺州窯特點的現代藝術瓷和日用瓷,并以此為中心,輻射周邊村莊,助力文旅經濟及配套產業的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