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醫院援建的平房
2012年,拆了122醫院援建平房,造了這幢三層用房。
當年醫療隊的穆世田與吳敏醫生
作者周勝明
1975年3月,通沙石公路不久的婺城區沙畈鄉周村(當時叫金華縣高儒公社),迎來一批解放軍“白衣天使”——122解放軍醫療隊,他們響應毛主席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當時高儒公社突發的“腦膜炎”病情而來,為幫助偏遠落后缺醫少藥的貧困山區百姓而來。
直到1977年10月,在約兩年半的時間里,122解放軍醫療隊每六個月換一批人,共來過五批軍醫,每批約二十人,在交接班時為了工作,有的多留幾個月,也有因急事提早走,也有前面來過后面又來的。他們住在沙畈百姓家,自己動手燒飯或與當地人員搭伙,除了上班工作,就與沙畈百姓一起生活。這些可愛的軍醫,在婺南山區沙畈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在大山深處各個小山村里,演繹了一段段美妙動人的故事,留下一曲曲英雄豪邁的贊歌,沙畈百姓至今津津樂道傳為美談,解放軍“白衣天使”與沙畈百姓的這份“魚水情”,是婺城乃至金華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史上精彩的一頁!
“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1965年6月26日,當時的衛生部長錢信忠向毛澤東主席匯報:“醫療經費城市占去75%,農村只有25%……”他剛說完,毛澤東主席說:“我看把衛生部改成老爺衛生部好了!它不是人民的衛生部,衛生部只給15%的人工作,這些人主要是老爺,老百姓看病難,一無醫、二無藥!”“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這是解放軍122醫院為什么會派醫療隊、長達兩年半駐扎在偏遠山村的基本歷史背景,哪里有特別需要,他們就到哪里。針對當時農村窮,農民連飯都吃不飽,沒有余錢治病的現實,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說:“醫療機構應該本著醫者仁心,它不應該把賺錢放在第一位嘛!假如我們的工人、農民朋友生病了,把他治好,這是最重要的。人發揮的價值,不能用醫療用品來衡量,我看我們的醫療機構要好好反思一下!”當時各城市醫院下派醫療隊,普遍實行基本免費制度,就是因有毛主席的這一指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場醫療衛生下鄉運動,至今為百姓所稱贊,它在全國范圍內造成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促進是有目共睹的。
據高儒村江云悌等人回憶,1975年初,當時高儒公社有許多人得了“腦膜炎”,高燒不退,很難醫治,有多人因此去世,大人小孩都有,前一兩年已有這情況。面對可怕的“腦膜炎”,大山中人心慌慌。情況上報后,金華地區行署也非常重視,122醫院組成解放軍醫療隊火速下鄉,調查并處理沙畈山區這一特別病情。
經當年醫療隊穆世田副隊長回憶,那是1975年3月,122首批解放軍醫療隊一行18人,奔波八十余里來到高儒公社周村衛生院。當時的帶隊隊長叫刁文杰,是內科主任,還有一個副隊長叫耿忠林,是外科主任,指導員是宋月玲。122醫院外派的這支醫療隊由行政副院長徐志新主管,日常工作由刁文杰隊長負責。122醫院為了讓醫療隊更好地開展工作,帶去一套小型X光機——當時是稀罕物,一套常用的手術器械,還有抽血化驗的一些設備器材及藥品。為了方便群眾就診,醫療隊下設三個醫療點,分別在周村、山腳、高儒。當時金華縣衛生局長陳昌桓對這支下鄉的醫療隊特別重視和關心,多次下鄉關心醫療隊隊員的工作和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醫療隊員們也特別感動。
救死扶傷,展示精湛醫術
當首批122解放軍醫療隊在隊長刁文杰的帶領下,一行十八人來到周村,當地百姓興奮異常奔走相告,解放軍軍醫來了,“腦膜炎”不再可怕了!長期缺醫少藥,山里百姓有病難醫,苦日子總算有盼頭了。
當年才20歲,在高亭完小擔任民辦教師的儲愛萍,講述了一件她親身經歷刻骨銘心之事。她說:“我去周村醫院看脖子疼,已疼了幾天,醫生說是腫塊,還太硬、過幾天再說。我走出醫院大門時碰到一軍醫,他一看就說早點治,應該馬上手術。我撲在桌子上他就給我動手術了,周村虞彩琴醫生做助手。他們當時用了一點點麻藥,一把平常的剃須刀。”
一把剃須刀做手術,不可思議!我問她是否記錯,應該是像剃須刀一樣的手術刀吧?她肯定地說:“沒錯呀!”后來,我采訪當年醫療隊穆副隊長,問起此事,才知確實是先用剃須刀刮頭皮的,這在醫學上叫“備皮”,只有先把那片頭皮刮干凈,消毒之后才好做手術,做手術當然是專用器械,只是儲老師撲在那里沒看到而已。還有就在醫生平常開方用的桌子上進行的手術,也太不規范了吧?可是當時破舊的醫院里哪有手術室手術臺呢?也是實在沒辦法呀。
手術很成功,一星期后儲老師完全康復正常上班。事實證明,那位軍醫準確判斷、及時治療對儲老師是至關重要的。
據高儒村人李榮森回憶,高儒村王根法因患闌尾炎,痛得不會走路,用躺椅抬到周村衛生院,122軍醫立即為他做了手術,據說住院總共花費不到二十元。他還說起自己腳上當年生個瘡,化膿了,是駐高儒的一位軍醫給他一支藥膏,叫他每天用鹽水清洗傷口后擦,然后就治愈了。我還記起,我爺爺患白內障,也是他們治的,手術不要錢。
穆副隊長說:“當時醫療隊下鄉,是免費幫助鄉村衛生院開展工作,并通過‘傳幫帶’方式,努力提高當地醫生技術水平,我們的工資都由原單位發放,鄉村衛生院收取病人藥費及住院床位費等,當時是很便宜的。”
這基本免費醫療的事實至今我還感到很神奇,當時國家那么窮,卻能這么做,并且在山村里長達二年半之久,救治了那么多病人。
隨著122解放軍醫療隊到來,在他們精心努力下,許多患者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重拾健康,高儒公社群眾“腦膜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老百姓拍手稱好,大山中不再有各種謠言,人們生活重新歸于平靜。解放軍醫療隊從此駐扎下來,繼續為沙畈百姓救死扶傷。
“送醫送藥還得送錢!”122醫院資助改善醫療條件,送醫到最偏遠山村
當122醫院主管醫療隊的行政副院長徐志新來周村考察,他發現周村衛生院條件是如此簡陋,只有一棟木結構民房,又看到山村群眾是如此貧困,感嘆說:“到這里不僅要送醫送藥,還得送錢呀!”
在徐副院長的協調支持下,1975年10月從周村第五生產隊征得醫院后約一畝地,動工興建了一排平房,包括兩間手術室、兩間婦產科用房、四間病房、一間X光機室、一間化驗室、一間制劑室、一間醫生辦公室,平房前還做了一個小型花園,這樣終于像一所衛生院了。當時如此大的改造工程,如果沒有122醫院的大力支持,靠當地是難以實現的。
據當時衛校剛畢業的虞彩琴醫生回憶,穆副隊長及吳敏醫生也證實,122解放軍醫療隊為改變當時少藥狀況,并憑借山區中草藥資源,利用他們的技術和帶來的裝備用“70型離子交換器”及其它設備,辦了一個小制藥間,生產輸液用葡萄糖、針劑(魚腥針劑、柴胡針劑、銀黃針劑)、片劑等等,降低這些常用藥物成本,減輕患者負擔。主管制藥的是軍醫周躍新,其他醫生護士有空也幫忙。
馮光耀老師還提起一件事,大約1976年某一天,122解放軍醫療隊一行5名隊員曾徒步到潭背草山村,在他家吃過一餐午飯。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蔬菜、筍干,還有點腌肉,加上玉米飯。在馮老師的記憶里,他們也不挑剔,吃得都很高興。
草山村是大山里最偏遠的小山村之一,當時從周村要走長長的山路,翻越大山,這么偏遠的山村他們也能到,并且為那里的村民免費體檢,進行山村群眾衛生狀況調研,有病的給予治療,實在不容易。在那幾年里,122解放軍醫療隊跋山涉水,不畏艱辛,走遍大山中每一個小村莊,為住在每個角落的百姓送去健康與問候,那情那景,感人至深!
給貧困缺醫山村培訓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這是一個特殊群體名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倡導支援鄉村醫療建設,鼓勵鄉村有知識青年自學醫學,他們也常赤腳參加田間勞動,身邊帶一只藥箱,如果勞動中有人生病,就在田間地頭給人治。
122解放軍醫療隊深知培養當地赤腳醫生的重要,這是鄉村衛生健康重要一環,他們選派有教學經驗的軍醫,集中全高儒公社三十多名赤腳醫生,來自當時公社里幾乎每個鄉村,在高儒會堂開展為期三個月培訓學習,整體提高鄉村赤腳醫生醫療水平,提高他們應急處理能力,以盡可能把他們的醫療技術留下。
當時參加培訓的赤腳醫生有潭背馮光華、青草王日法、高儒李根友、烏云張清勇、周村徐文蓮、停久虞樟芝、店邊包文來等,在高儒村大會堂里,多名解放軍醫生輪流授課,在黑板上畫圖示意,還利用青蛙解剖手術作現場試驗,理論實踐相結合,生動形象。在高儒村參加培訓工作的軍醫,統一住在村民兵室二樓,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們為了山區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無怨無悔。
這樣的培訓共開展了兩期,他們培養了這批農村赤腳醫生,后來很多都終身從事鄉村衛生事業,辛勤工作在鄉村第一線,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救治山村病人。在居住分散的山村,赤腳醫生隨叫隨到,經常行走幾十里路或翻山越嶺,無論刮風下雨,到患者家中問診,更重要的,這些赤腳醫生是鄉村衛生健康知識的傳播者,普及各種健康常識,對普遍迷信相當落后的山村,這支隊伍是不可或缺的。這次122解放軍醫療隊對全公社赤腳醫生的精心培訓,對當時沙畈百姓真是雪中送炭!
將軍女兒皮衛華在沙畈山村
沙畈百姓至今難忘122解放軍醫療隊在大山中所作的無私奉獻,他們艱苦工作生活默默奉獻,為山村百姓帶來甜美微笑和溫馨服務,用他們的巧手解除病患痛苦,挽救眾多山村家庭的命運,他們就像山村夜空中一顆顆星星,他們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沙畈群眾心目中。第三批來周村衛生院的還有七八名軍醫大學實習生——邊學習邊實踐,她們青春靚麗,以甜美的微笑為村民服務,其中有一位實習生叫皮衛華。
皮衛華,是參加過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的皮定鈞將軍次女,1971年在南京軍區參軍,1973年在上海軍醫大學學習,1976年3月來到周村衛生院,從事醫療護理工作。當年與她年紀相仿的儲愛萍老師回憶道:“她熱情大方,脾氣很好,特別開朗活潑,做事特別認真,手很巧,很虛心,反正一點架子都沒有,不像高干子弟。”在周村衛生院工作的虞彩琴醫生對皮衛華這位實習大學生也印象深刻,對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非常贊賞。
周村虞德勝說:“聽我父親說起過,122解放軍醫療隊里的小皮醫生,小時侯還給我洗過澡。我七六年六月份出生,七月份她那任福建軍區司令員的父親因參加軍演飛機失事,回去了就沒再回來。后來大家才知道小皮醫生就是皮司令的女兒,之前她每天在山里與其他醫生一樣辛勤工作,絲毫沒有高干子女的驕傲。”
一位軍區司令的女兒,與其他普通軍醫一樣,不顧路途艱辛,不顧山區條件惡劣,毅然為沙畈百姓服務,實在讓大家感動啊!這也是當時山里人之福氣。當年醫療隊的吳敏醫生還補充說:“當時來周村的女醫生護士,大多是干部子女或家屬,她們一樣為山區百姓默默服務!”
英雄事跡永遠留在沙畈大地,留在百姓心中
122解放軍醫療隊中,有一位永遠留在沙畈這片土地上。他就是第二批醫療隊指導員潘黨生,一位名副其實的為黨的事業而獻身的政治處干事。
“當年,潘指導為了護送一名叫孫向榮的重病護士外出就醫而光榮犧牲。他當年還未娶妻生子,還很年輕,可惜呀!”穆副隊長對此記憶猶新地說。
烏云村張清菁,還清楚記得當年那天情景。她說:“那天下著瓢潑大雨,122醫療隊有位病人抬到下木殿(烏云石拱橋)那里,說是人虛脫了。有人急忙到烏云醫療站(烏云村口會計室的一間房子)來取藥,要靜脈注射葡萄糖。我又燒水臨時消毒注射器。我消毒時,那人穿著雨衣站在大門口,望著大雨一聲未吭。他拿了藥品器械消失在雨中。不久,傳來噩耗:醫療隊的指導員被洪水沖走了。”
這里補充一下,1975年7月,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沖垮了青草橋,當時國家也緊張,未能及時修繕,進出靠一竹排過渡,122軍醫回家都要走路,竹排渡過才能有車。青草村通山腳村東岸有一條古道,但潘黨生指導員為了不耽誤病人,與隊友王永清毅然冒險渡水想去對岸撐竹排,才遭此不幸。
直到第二天潘指導員還未找到,沿白沙溪百姓得知噩耗,自發到溪灘中去尋找英雄,呼喚著英雄的名字。后來,遼頭村黨支部書記曹司金在山腳蔡家潭邊首先發現英雄尸首。當年正在山腳小學讀書的鄭路福還清晰記得當時情景。
現在青草村公路橋南端,當年潘黨生指導員落水處,立有一塊紀念碑,碑上刻著:“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潘黨生護送病員在此搶渡洪水,不幸光榮犧牲,為紀念潘黨生同志的英勇事跡,特此立碑紀念。”
潘黨生指導員為改善山區醫療條件來到周村,為護送病中戰友而英勇犧牲,犧牲在救死扶傷的戰斗崗位上,沙畈百姓世代紀念緬懷潘黨生烈士。
“ 122”成了山村百姓心中一個美麗的數字符號
122解放軍醫療隊深入婺南沙畈山區,一晃過去已近半個世紀了。122,在這半個世紀里,一直是山村百姓心中最美的數字符號。
那些年,沙畈人只要到城里看病,大多到122醫院。那是一份魚水情,那里有親人般熟悉的笑臉,有解放軍軍醫精湛的醫術,有一份份沉甸甸暖綿綿的信任。
鄉村教師王素蓮說,當年她年輕的丈夫為鄉里開中型拖拉機運氨水,在新蘭村上的寺安嶺大轉彎處因氨水液體蕩得厲害,拖拉機失去平衡翻車,造成重大事故,她丈夫被緊急送往金華122醫院,軍醫盡力搶救,他才脫離生命危險。
李榮森也回憶道:“八十年代初我父親胃出血,送往122醫院,幾年前楊翠蘭、姜媛媛等幾名醫生曾駐高儒醫療點,多次到我家吃過紅薯——當時農村也沒啥好東西招待這些醫生,但她們卻念念不忘那紅薯,與我家關系很親密,還曾送給我一把三節手電筒。我爸在122醫院,受到她們親人般的照顧。”我爺爺在1986年一只眼白內障復發,我陪他去122醫院,那里的眼科醫生再次為他主刀,當時手術費僅六元,總共才十幾元,未住院就開刀,開完刀第三天就回老家。
山里群群友雨晗書杰說:“看到群里發122解放軍醫療隊治病救人光榮事跡,回憶小時候的奶奶了,從小我們家對解放軍122醫院有著深厚的感情。”
……
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已拉開序幕
到了新世紀,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偉大戰略,努力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目標。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把鄉村振興提升到法律的高度。為此,我們回想起四十多年前122解放軍醫療隊的下鄉行動,以及他們為沙畈百姓作出特別突出之貢獻,特別贊賞這個醫療團隊的精湛醫術,特別感謝122醫院出資改善周村衛生院的醫療條件及精心培養當地赤腳醫生,特別惦念將軍之女皮衛華的真情奉獻,特別緬懷為此而壯烈犧牲的潘黨生烈士。
鄉村振興,是一幅美麗藍圖。如今,這幅藍圖已拉開序幕:周村衛生院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由香港大業織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炳麟偕夫人馮月娥女士,資助建造了“德恩樓”,2012年又拆了原122醫院援建的平房,建成三層樓房;當年王老師丈夫出車禍的新蘭寺安嶺已降坡并取直,大大減少了車禍發生幾率,遼頭段鑿開一段隧道,讓公路直通山兩邊,無須艱難爬坡,整條白門線都已拓寬改造,山里人的出行已更順暢方便了。
鄉村振興,讓沙畈及各處較偏遠落后的大山鄉村,盡快都擁有完善方便的醫療交通教育基礎設施,讓山村百姓更健康幸福美滿生活,讓我們盡情期待這幅最美的鄉村振興藍圖吧!
本文主要根據原122醫院醫療隊穆世田副隊長和吳敏醫生的回憶,當時周村衛生院醫生虞彩琴的回憶,山里群群友朱寶琦、張清菁、儲愛萍、王素蓮、馮光耀、李榮森、虞德勝、郭水堂、鄭路福、李慧娟等群里交流口述、提供線索整理而成。周村醫院照片由鄭桂福、吳志芬提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