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紅星)6月5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正式授牌。“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期間,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授牌儀式上,婺城區對13位“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特殊貢獻人員進行了表彰。
拿到沉甸甸的榮譽證書,曾任婺城區人大教科文衛工委主任的杜順華深感責任重大。任職期間,他幾乎每年都會提交有關加強白沙溪流域歷史文化研究的議案,推進了白沙溪流域文化的挖掘。
退休后,杜順華扎根白沙溪,走村串戶尋訪古跡,重點挖掘三十六堰形成的歷史,系統搜集相關文化傳說,并將研究編撰成冊,出版了《杜順華說白沙(1—4)》《傳說白沙》《古韻白沙》等書籍,為申遺文本編制申報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白沙溪文化內涵廣闊,我希望未來可以在白沙溪文化中融入更多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并培養更多的文化志愿者,讓婺城的這座文化瑰寶鮮活起來,讓白沙溪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杜順華說道。
授牌當天,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展陳館正式開館。館中展出了圍繞白沙溪三十六堰兩千多年治水文史的珍貴資料,以及從各方渠道收集而來的老物件。小小的展陳館里,濃縮著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前世今生”,為眾人展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治水史詩。
展陳館中這些珍貴的老物件得以展出,金華市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啟加功不可沒。陳啟加歷來崇尚傳統文化傳承,從未間斷對傳統文化“遺存”的追求。
“白沙溪三十六堰為當地農業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陳啟加說,“歷史文化要有實物見證才更具說服力。”近年來,他從民間收集了眾多作堰工具、灌溉工具、農耕工具,這些老物件對完善白沙溪歷史價值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被授予“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特殊貢獻獎的,還有白龍橋鎮新昌橋村黨支部書記柯健康。白沙溪三十六堰中有三處古堰出自新昌橋村。近年來,該村積極開展“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鄉創行動”,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鄉創示范點、白沙溪文化樣板村和游客向往的“康養旅居”之地。
“申遺成功為村莊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人氣。”柯健康說。如今,新昌橋村引入了專業團隊,將三十六堰這張金名片融入村莊整體規劃中,從宜居、宜游、宜業等角度出發,利用白沙溪文化資源發展文旅融合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推動鄉村振興。
此外,著名詞曲作家、音樂制作人陳越,在其文學作品中描繪了“白沙八景”的鄉愁和美好,由陳越編劇、國家一級導演陳建平執導的八集大型電視散文《白沙溪》在春節期間刷屏朋友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直到日前“白沙八景”實景落成。同時,他創作的歌曲《親愛的婺城,親愛的你》《聞著花香回故鄉》《白沙溪》等,都飽含了他對家鄉的贊美和謳歌。還有,國家一級導演陳建平,白沙溪文化研究工作者張柏齊、劉金發,攝影師卓德強、王劍波等各個領域的專家,發揮所長,不遺余力,為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申遺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水清岸綠景美的白沙溪,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聚焦,感知古人的治水智慧以及可持續利用帶給婺城人民的豐收年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