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日,便是辛丑牛年的端午節。早在先秦時代,端午就已經成為萬物陰陽升降的重要節點。數百年后,愛國詩人屈原自沉汨羅,令萬民慟哭。這場紀念活動循序豐富了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從楚地傳播至九州大地,跨越千年傳承至今。
婺城自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人文底蘊深厚,州府建治綿延,自古為文化名城。萬千豪杰論道婺州,雄辯浙東,共同孵化了婺城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文化風尚。千年之間,這片文化沃土之上,一個求同存異的濃情端午應運而生。
一脈民俗越千年
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可能只有端午節能與春節相媲美。端午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習俗名目繁多,內容豐富。婺城人重風俗,崇尚禮義,也有著許多延續至今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來臨之際,莘畈鄉大立元村的村民張愛蓮忙著采收菖蒲、艾葉,分束捆扎,再贈予鄰居好友。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每到端午節,婺城的百姓都要在門上、灶頭懸掛菖蒲、艾草,防疫驅邪,以保家宅平安。
端午除了要吃粽子、綠豆糕,還有“五黃”---黃鱔、黃瓜、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端午前夕,藥店里還有送藥頭的習俗。平時各家藥店在自制飲片時,把揀出來的斷頭殘葉積聚一起,每年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就成筐放在門口,供顧客免費自取,讓大家在午時熏煙,可以驅蟲毒,去穢氣,免疾病。
在婺城,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叫做“歸寧”。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家人,并為長輩饋贈食品,與家人團聚共餐。女兒送到娘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話說:“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
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日,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我剛出嫁時,我母親就對我說,端午節一定要回娘家吃一頓團圓飯,這么多年來,這個傳統也一直沒有變過。”正為回娘家選購糕點的市民張秀聰告訴記者,每到端午節,母親家總是擠滿了人,這也是她和姐妹為數不多能相聚的節日之一,彌足珍貴。
端午節是孝敬長輩的節日,端午節回家看看不但是游子表孝心,更是婺城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自然,今日之端午節早已破舊迎新、化繁就簡,可這份習俗還是跟婺城人敬老、愛老的品德一起延續了下來。
(記者張紅星文/攝)
一味粽香寄溫情
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為著一口軟糯忙碌了起來。莘畈鄉井下村村民張淑英張羅著鄰居一起來完成這道美味。新鮮采摘的粽葉經過清洗、浸泡、燒煮、晾干后擺成圓圈的形狀,1盆糯米和2大碗餡料也備在一旁。
莘畈鄉的粽餡兒多是土豆、梅干菜和肉,張淑英彎折粽葉,先放一些糯米進去,再放炒制好的土豆梅干菜,再鋪上一塊肥瘦相間的土豬肉,最后再蓋上一層糯米,經過棉線的捆綁,一只只瘦瘦長長的粽子便完成了,在高壓鍋壓上半個小時,整間屋子都清香撲鼻。
“我剛出嫁那會兒,不懂怎么包粽子,一到端午我母親就特意從娘家過來幫我。”每次包粽子,張淑英總會想到她的母親,她回憶道:“我母親總跟我說,得自己學會包粽子,不然等她走了,就是想吃也吃不上這一口地道的粽子味了。”談話間,清香軟糯的粽子便出鍋了,一口下去,融化的肥肉和粉糯的土豆交織在一起,回味無窮。
粽子的口味和外形上因地域而有所差異。沙畈鄉盛產箬葉,作為粽葉的品種之一,箬葉鋪就了沙畈山區農民的致富路,牽起了與多地的粽葉情。沙畈粽子體型細長,口味以板栗肉粽為主,而全國聞名的嘉興粽體型短寬,以蛋黃肉粽為典型特色。除此之外,四川人做辣粽,廣東人吃甜粽,這都與各地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一顆小小的粽子不僅儲存著美味,更印刻著地域文化之別。
隨著時代的變遷,粽子也被賦予了更多現代的元素。飽腹感十足的糯米被替換成了晶瑩剔透的冰皮,熱乎乎的餡料也被改為了冰爽的水果、巧克力、豆沙,這就是流行在年輕人生活中的星冰粽。手心般的大小,小巧可愛,不需要加熱就可直接食用也順應了當代年輕人較快的生活節奏。雖然粽子因地域文化、時間流逝呈現出千姿萬態的樣貌,但不變的是,這些粽子都凝結了一代代人的包粽手藝,留存了手掌心中的溫度。
(記者范卓崢文、張紅星攝)
一塊糕點訴千言
時近端午,一款款有趣的節禮陸續上市,紛紛走紅了金華人的朋友圈。一塊婺城的傳統綠豆糕,作為一款可塑性較強的載體,成為婺城端午節禮文創的寵兒,各生各相,攜花樣婺城驚艷八婺,暢銷全國。
端午配香囊,是千年華夏的亙古民俗。可是,你見過可以吃的香囊嗎?“半壁江山”餐廳將綠豆糕色分三系,壓模制成三色香囊,玲瓏可愛,妙趣橫生,把一款吃食玩成了一款清靈的把件。除此之外,一款古城八景取材八詠樓、保寧門等文化地標,還將自家門面作為八景之一,嵌入其中,一份吹牛是的調侃為正襟危坐的文化載體平添了一份調侃的意味,讓人不禁莞爾。
近年來風靡金華朋友圈的“樓師傅”在去年的“十二時辰”系列之后,于今年端午取材婺劇斷橋,以許仙、白娘子、小青三位主角的經典道具為型,以舞臺服飾之三色為意,講述一段千古傳奇。
婺式糕點品類繁多,傳有一百四十多種,傳承至今僅四十余款。春酥、夏糕、秋片、冬糖,每一盒糕點里都承載著金華人對一個時令的理解,堅守的一套禮制,和對親友的一份情意。
在“樓師傅”的創始人樓洪亮看來,婺式糕點素來有其特殊的文化基因和代言功能,千百年來,它們承載了各個節日的禮俗文化,為含蓄的金華人古今多少話。舊時男女方但凡定了親,每逢端午,或是中秋、年關,男方家總要帶上應景的糕點去拜會女方家堂上人。第二年成婚后,女方家總要在臘月二十后用陶罐裝上各色年糖,到男方家,看望女兒,拜會親家人。來來往往之間,兩家人借著婺式糕點熟絡起來,把尊重與甜蜜互相傳遞。
婺式糕點自古以來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如今,金華人看遍了西點的紛繁多姿,如今在心里漾起一份返璞歸真的素心情懷。婺式糕點也在這國潮風復興的端午節,重回了金華百姓家。
(張苑文 、徐美琴攝)
一只香囊祝吉祥
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綠豆糕,喝雄黃酒、賽龍舟,人們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用以象征偉大詩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同時,香囊還有驅瘟避疫,強身健體的作用。
古語曰:“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香囊內裝有艾草、白芷等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可以驅逐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
端午節臨近,在婺城掀起了一陣香囊的流行熱潮。各種制作香囊的團建活動以及定制香囊讓婺城的手作工藝人唐笑梅忙得不可開交。在制作傳統香囊的過程中,唐笑梅不斷進行創新,她將擅長的扎染、色彩搭配等技能融入香囊的制作當中,做出的香囊不僅造型豐富而且精致美觀,特別受歡迎。她制作的祥云織錦方形香囊、淡然時光扎染土布香囊等配上中國結造型,別致新穎,傳遞出現代氣息,讓傳統香包更貼近現代生活,還有情侶款的定制香囊,各個都是爆款。
近日,城北街道軍民社區開展了手工制作香囊迎端午的活動,增強鄰里互動,拉近鄰里之情。在社區廣場上,男女老少聚了不少了,大家對親手制作一只香囊都表現得興致勃勃。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開始動起手來。這第一步穿針引線,就把有些人難住了。李叔叔戴上老花鏡,雙手還是不聽使喚,怎么也穿不進,一旁的張阿姨拿過針線,不費吹灰之力就穿好了。就這樣,大家互相幫助,你一言我一語,其樂融融。雖然社區提供的材料是一樣的,老師也是一樣的教法,但是大家卻做出了不同款式的香囊,有粽子形狀的,有菱形的,還有正方形的,大家相互比比看看,都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這個香囊要送給我的外孫,以前每年端午都會他買一下,今年親手給他做一個,非常有意義。”家住金苑小區的馬紅艷說道。
(記者徐樂文/攝)
一個假期共賞玩
難得的端午小長假,小伙伴們想好去哪兒玩了嗎?婺城人,咱們家門口也有不少好玩的哦!
這個端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暨“花滿婺城同慶建黨百年人民非遺共享幸福生活”詩畫巖頭第二屆非遺購物節要舉辦啦!
據悉,此次活動由婺城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安地鎮人民政府主辦,婺城區非遺保護中心、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承辦,金華禾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執行承辦,婺城區安地鎮巖頭村民委員會協辦,為期三天,占據整個端午小長假。屆時將有“數字賦能,非遺文創展銷體驗”“講好非遺IP故事,深化文旅融合”“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優秀非遺項目成果展”等系列活動,帶領大家穿越千年,感受非遺文化,走讀文旅經濟。
游過了南山,我們放眼北山,“游山玩水樂端午,龍情粽意享清涼”雙龍景區端午節系列活動也已準備就緒。屆時將有“寶物滿山藏越淘越瘋狂”尋寶游戲、“勾起濃濃端午情”釣粽子比賽、“雙龍‘粽’藝秀”包粽子活動等,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帶領大家過端午、游北山。
此外,婺州古城早已裝點得節味濃濃,金華農耕文化園里花果正當時,金華動物園里的小動物們正巴巴地等著小朋友陪伴過節,還有雅畈老街、喻斯古村、塔石古村、雙湖煙雨都已呈現仲夏的風情,等待你去尋味拾遺。
最后,提醒大家,假日出游,疫情防控須謹記哦!
(記者張苑文、陳俊攝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