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由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編印、局長方憲文主編的《儒學之都金華》問世,并以其精妙的觀點、通俗的講述和國潮風的裝幀形式得到了婺文化圈的好評。
這部《儒學之都金華》為一函兩冊線裝本,全書分《金華人物傳略》及《金華古城文化》兩輯,以兩個縱橫交錯的視角,展現了一座別有洞天的江南古城,和恬淡小城里一群影響深遠的文化人。
第一輯以時間為序,循序展開,介紹了由漢至隋唐時期的九峰三賢、仙師佛宗、文學先賢,到宋時的仕宦官績、抗金名將、婺學宗師、王氏世家,以及元明清時期的名臣忠杰、儒林雙杰、科學先驅、文學奇才、婺學中興代表人物、南明忠臣,并講述了旅居名人在金華的故事。第二輯由古城歷史文蘊、城垣建筑文化、府衙街巷文化、文化旅游遺產等幾個維度,講述了從萬年上山、姑蔑古國到金華古城的建制流變,細致呈現了古城發展、古城營建、子城城垣、府城城垣,描繪了府衙藝術、街巷民居、古井涵星、戰略要沖,梳理了八婺自然遺產景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
“我們編印這部書,就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打造一個展示婺文化、宣傳金華作為儒學之都的一個窗口。”方憲文說。翻開書頁,復古的宣紙線裝本讀將起來,仿佛一扇扇塵封的大門在眼前徐徐推開,流淌出一縷縷歷久彌新的人文遺韻。通俗的現代行文,配以簡明扼要的明快敘述,又令今人懷古,穿梭其間,游刃有余。這部書最獨到之處,還在于其提出的核心觀點——“儒學之都金華”,引起了廣泛熱議。
孔孟先賢,周游列國,傳道授業,啟儒學之濫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致儒學之大興。然而,在兩宋之前,江浙之地儒學發展基本處于消沉狀態,鮮有影響全國的大家,處于浙江腹地的金華等地,儒學思想也是寂然無聲。而在北宋中期之后,隨著程顥、程頤學說的南傳,尤其是宋室南渡,給浙江帶來了勃勃生機,直接啟迪了“浙東學派”,形成了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進而催生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及后來姚江流域的陽明心學。其中,金華婺學在此期間發軔漸興。承前啟后,兼容并包,孕育了呂祖謙及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北山四先生”等傳承有序的經世大儒,實至名歸,令婺州成為儒學之都。
據悉,在二程理學尚未傳入婺州之前,婺中即有范浚的香溪之學卓然崛起,范氏亦被后世推為“婺學開宗”。迨及南宋乾道、淳熙之際,婺學迎來學術發展的第一鼎盛期,金華呂祖謙、唐仲友,永康陳亮,各以所創的心性之學、經制之學、事功之學,并輝于時。稍后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又得朱學正傳,被視為朱熹世嫡。
而元代的婺州學術,以兩支最盛:一支由徐僑傳王世杰,再傳石一鰲,三傳陳取青、黃溍,陳取青傳子陳樵,黃溍傳王祎;另一支則由何基傳王柏,再傳金履祥、聞人詵,金履祥傳許謙、柳貫,聞人詵傳子聞人夢吉。徐僑、王柏等人皆兼傳朱、呂二家之學,柳貫、黃溍又與黃景昌、吳萊同學于受陳亮事功之學影響甚深的方鳳。這些學者形成蜚聲中外的婺州文人集團。
雙龍之水天上來,匯入滔滔婺江西到海。千百年來,從儒學、理學到婺學,猶如溝渠縱橫、路路通達的“浙江詩路”,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星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投身到婺文化的研究和發展中來,形成了越來越興盛的婺文化圈,循序解碼了浙中婺文化之于浙江文化乃至中國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力,受到浙江乃至中國文化圈的廣泛關注,為當今婺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金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文化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