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曉君)近年來,婺城區始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深化“千萬工程”為牽引,以共建共享全域美麗大花園為總目標,以“花滿婺城”建設為載體,通過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態廊道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發展美麗產業,打造“多點布局、串點成線、聯點成片”的全域美麗鄉村布局。2020年12月,竹馬鄉三賢村、雅畈鎮漢灶村、瑯琊鎮泉口村獲評2020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
三賢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現在我們村建設得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舒心了!”近日,走進竹馬鄉三賢村,白竹瓦灶塘的木架廊橋古色古香,郭店大塘的樟木涼亭透著歲月的痕跡,金店梅塘的環塘步道令人眼前一亮……提起村莊的變化,村民們深有感觸。
三賢村位于婺城區西北部,由原金店、郭店、白竹三個村并村而成。村莊村民風淳樸、鄉風文明,為秉承孝道、推崇文禮,該村進行文化打造,將各村傳統活動、歷史文化、人物傳志在黑瓦白墻上一一展示。走進村莊就能發現村里的每一處物件上都體現著濃厚的文化韻味。村中一棵古樟樹,在風雨中挺立五百多年,見證了百代興衰;一口瓦灶塘,本因當地人采土燒窯而形成,如今成了村里人閑來散步的好去處。
另外,為了更好地宣傳弘揚三賢村歷史文化,三賢村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全面提升村居環境,做足“美麗鄉村”和“鄉村旅游”的文章,助力村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村莊不僅通過觀摩學習美麗鄉村示范村、合理規劃村莊建設用地、美化村容村貌、啟動亮點工程等方式將傳承孝道文化的理念融入景區村莊建設中,還充分挖掘村莊特色,不斷完善旅游設施,開拓新農村文旅發展新思路,使美麗鄉村實現了蝶變,帶領村民走上了生態富民的小康之路。
古婺窯火驅動鄉村振興
“陳爺爺,為什么婺州窯博物館會建在漢灶村?”“陳老,這個東西是怎么樣制作的呢?”……在婺州窯博物館,現場的人們對婺州窯充滿了好奇,而此刻,婺州窯的傳承人陳新華正在為大家詳細講解婺州窯的歷史由來與制作技藝。
2017年5月,建在婺城區雅畈鎮漢灶村的中國婺州窯博物館正式開館,這也成為了漢灶村撬起鄉村振興的一個支點。“婺州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陶瓷工藝,漢代婺州古窯址就在這里,漢灶村擁有婺州窯燒制最天然的原材料——紅土和松木。”陳新華介紹。博物館園區內由婺州窯博物館、婺州窯制作技藝體驗館、大師工作室和婺州窯文創展銷館組成。博物館展陳了婺州窯發展歷史及由三國到明清時期的代表性藏品。
擁有如此優勢,加之漢灶村十分重視村莊規劃,近年來,村莊實現科學規劃新村宅基地建設和分配,全面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完成修建婺州窯博物館、婺州斗牛文化博物館、龍窯修復、御馬特技演藝場建設。
在抓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村兩委又謀劃起了村民共同致富出路:“將優勢最大化,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為此,漢灶村成立金華市婺州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婺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優勢資源,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婺州窯發展特色產業。
此外,村兩委還全力開展“婺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園的建設,大力發展婺州窯和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為下一步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實現村集體及村民創富,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文旅之風帶動產業發展
一汪白沙溪水奔流而下,來到瑯琊鎮泉口村邊。環顧四周,村前是綠油油的莊稼地和川流不息的白沙溪,屋后是蔥蔥郁郁的竹林和連綿起伏的群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泉口村成為一塊云霧下的寶地。2001年,婺州鐵店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14年,“婺州窯陶瓷燒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泉口村因古婺窯火綻放出光芒。
據悉,鐵店村是泉口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婺州窯鐵店村遺址。這處遺址距離白沙溪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產松木,多粉砂巖。其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鐵店窯址群現存三處,鐵店村附近古窯口有數十條之多。
“現在村里在做陶藝體驗館,讓游客親自動手體驗做陶藝的樂趣,宣傳陶藝文化。”泉口村黨支部書記陳桂祥說。為了高效利用好國家重點文保單位“鐵店古窯遺址”“石巖古剎”等資源,打造本地人氣旅游景點,村里加大對其維護和開發力度,最大化發揮古窯址文化資源優勢。
另外,圍繞婺州窯文化,泉口村搭乘“非遺旅游景區村”建設的快車,通過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探索鄉村振興,引進人才、引進項目,不僅用美景留住游客,更用文化留住游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