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在位于婺南山區的革命老區銀坑村,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黨員干部和紅色新苗,掀起紅色文化旅游熱,鋪設起山鄉百姓家走向共同富裕的紅色大道。
各級黨組織、學校高舉紅色旗幟,驅車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這個紅色朝圣地。血雨腥風的年代,開國大將粟裕曾在此建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根據地。銀坑村文化禮堂,泛黃的書頁、上銹的油燈、早已硬化的橡膠水壺……一件件帶著歷史痕跡的陳列講述著高舉旗幟踐初心的紅色過往,深深烙刻進參觀者的心里。黨員宣誓,學生研學,今年以來,已有數萬人追隨紅色足跡訪問銀坑。在閃閃紅星的照耀下,銀坑村踏上紅色旅游驅動鄉村振興之路,銀坑人在家門口就能大步走向共同富裕路。
“今年進入5月后,每個月接待客流量達到了將近5000人次。我們的筍干、馬鈴薯都賣得很好。老鄉開的農家樂、民宿也生意紅火,床位增加到100多個。”銀坑村黨支部書記陳凱良說。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一批又一批的小紅軍排著整齊的列隊,探訪銀坑紅色革命老區,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重溫紅色過往,品嘗憶苦思甜飯,寫紅色隨想錄。充足的客源引流為當地百姓創富提供有力支撐。
在銀坑村文化禮堂,有一支承托著歲月包漿的軍號,那是粟裕將軍在銀坑村操練軍隊時留下的。這是銀坑人的紅色信仰,也是銀坑村探路紅色文化旅游走向共同富裕路的信念支撐。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從贛東北進入浙江,開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也正是在這一年的5月,粟裕將軍帶著300余名紅軍來到沙畈鄉銀坑村駐扎練兵,在銀坑的一座老房子里斷斷續續生活了三年。
這三年的革命征程中,粟裕在銀坑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足跡,如今,這些紅色記憶被銀坑人逐步挖掘,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紅色主題文化禮堂已完備,挺進師紀念室、紅軍洞、紅軍棚等正在完善中。廣大黨員干部紛紛來到這里,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故事,重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銀坑人用自家的土灶燒出素淡卻噴香的“憶苦思甜飯”,玉米糊、馬鈴薯飯、霉干菜……這是當年銀坑人對紅軍的誠意。
在銀坑的山坳里兜兜轉轉,山川生態盡收眼底。臨行了,大家總忍不住向銀坑人買些筍干、霉干菜、馬鈴薯等土特產,更有不舍者索性在銀坑住上幾天。除了黨員活動,紅色研學接待也在銀坑村日漸成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