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靜姝)近日,婺城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白沙老爺廟”行政公益訴訟案受到浙江衛視《今日評說》節目關注。
今年4月,一名公益訴訟志愿觀察員在參加共青團婺城區委員會組織的研學活動中發現,承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文化的“白沙老爺廟”年久失修,文物建筑消防設施等不符合規定要求,存在安全隱患。
公益訴訟志愿者是為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工作進行義務協助的人員,他們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和知識,充分發揮“信息員”“宣傳員”“咨詢員”等作用,為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提供線索、專業咨詢和意見,協助開展案件社會調查,參與案件公開聽證、行政機關整改成效評估等工作。
就在今年4月,婺城區被浙江省檢察院、共青團浙江省委確定為公益訴訟志愿觀察員制度試點地區。區檢察院、團區委密切加強協作,積極探索創新,構建“檢察公益訴訟+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公益訴訟新路徑。根據區人民檢察院和團區委《關于建立公益訴訟志愿觀察員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文件,發現問題的志愿觀察員在現場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小程序向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反映相關情況。
接到案件線索后,婺城區檢察院立即邀請具有文物專業知識的志愿觀察員幫助擬定50余項問題排查清單,共赴實地現場勘查。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婺城區檢察院先后向文保主管部門、屬地鎮政府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消除文物安全隱患,配置必要的消防設備、器材等設施,切實落實管理責任,確保文物古建筑得到有效保護。
婺城區檢察院發出的訴前檢察建議引起了文保主管部門和屬地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即刻按照規定協同落實整改,為“白沙老爺廟”配齊文物標識或標志,全面檢查和固定墻體開裂處,并做好警示標志,修繕方案按程序報批;更換不合格消防設施,落實日常消防安全檢查責任;完善不可移動文物動態管理機制,開展全面復查和掛牌工作。兩部門于7月初書面回復整改情況后,區檢察院協同團區委對整改成效進行現場評價和驗收,評估結果為3處文物均已得到有效保護。
據了解,如今,婺城區已有公益訴訟志愿觀察員100名,他們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出讓等領域各有專長。截至目前,這些觀察員們已經為區檢察院提供了50余條公益線索,成為了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的重要助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