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曉芬)千畝稻田綠意搖,鄉村振興節節高。在蔣堂鎮前源村,“非糧化”整治工作讓昔日苗木田回歸“糧田”,形成稻田集中連片、溝壑縱橫的壯美景象。
“早在2019年,我們村就完成苗木清退263.2畝。去年,我們又快馬加鞭清退。截至目前,村里擁有糧田970多畝,全部種植雙季稻,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種糧屬性。”前源村村支書鄭根洪說。
2019年,蔣堂鎮在全區率先試點開展耕地“非糧化”整治,從耕地保障、農民增收、產業延伸、生態賦能等方面綜合施策,有效推動“良田”回歸“糧田”。截至目前,全區早稻種植面積1.84萬畝,同比增長41.5%;糧食播種面積6.58萬畝,同比增長20.5%。
耕地問題和糧食問題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開展耕地“非糧化”整治是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今年以來,婺城區成立“非糧化”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整治優化工作動態評價和通報機制,建立各部門、鎮、村的工作專班,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推進有序的三級工作體系,形成區級總牽頭、鎮街負總責、村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為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打下扎實基礎。
與此同時,婺城區統籌推進,全力開展復耕復種工作。根據地塊不同成因,加快推進整治和綜合利用。在瑯琊鎮泉口村,村民陳衛明正在自家2畝地上種蕎麥。此前,這2畝地因長年種植苗木地力衰退,通過“非糧化”整治,及時恢復了灌溉、耕種條件。“我們根據地力情況,在整治后的耕地上先后復種了水稻15多畝、蕎麥20多畝,下步準備播種油菜,為全年農業豐收做鋪墊。”村支書陳桂祥說。
推進糧食高質量生產,“非糧化”整治是第一步。婺城區還組建糧食安全生產技術團隊,到田間地頭,開展糧食生產技術指導,并邀請省、市農科院專家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生產培訓會,著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業主體,促進全區農業健康發展。9月6日,婺城區瑯新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申志義參加完農業技術培訓后,欣喜地告訴記者,“這樣的培訓,內容切合實際,語言通俗易懂,技術可操作性強,對于糧農提高種糧水平很有幫助。”
據了解,自8月5日,全區召開“非糧化”整治動員部署會以來,截至8月底,婺城區已完成農戶簽約9182戶,新增地表清理12942.5畝,新增田塊復墾9379.9畝。眼下,婺城區加快運用糧食生產新技術,推廣稻菜輪作、稻漁共生、稻經輪作等新模式,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均衡增產、節本增收,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糧食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