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悠悠白沙溪畔,牢固的堤堰守住奔騰而下的水流,將它們引流向萬頃良田,澆灌兩岸百姓的美好新生活。1900多年來,這組征服了世界的古老群堰在這片天然的沃土上實踐著生態智慧。而今,這一汪千古清流,正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成為白沙溪一帶生態人居的文化主題,更成為發展文化經濟的驅動力。
源遠流長的白沙溪文化如今儼然成了婺城區打造美麗白沙風景線、瑯琊愛情小鎮等的重要載體。在白龍古廊橋所在的白龍橋鎮,美麗白沙溪畔,外婆文化公園徐徐鋪開動人畫卷。錯落有致的溪畔水石景觀澎湃著婺水之源的活力,兒孫繞膝的雕像講述著亙古傳承的溫情,一座風雨廊橋記錄著匆匆來往的步履,還有那龍橋映月的景致里,訴說著一段有關《江南有座金華城》的不絕思念……
“現在白沙溪水越來越清了,白龍橋越來越美了,游客越來越多,水果也越來越好賣了。”古廊橋畔水果店老板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她作為一個外鄉人,擇居白沙溪畔,守著一家水果店幸福地生活了十多年。
通過深入挖掘白沙溪文化,布局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治水文化、“親愛的”文化、家文化,婺城區統籌規劃落地“白沙八景”,串點成線,全面鋪開以“文化名城”為核心的“五大名城”體系建設,創富百姓,服務百姓。
基于白沙溪沿線越來越充足的人流量,沿岸村莊紛紛探路文旅經濟,白龍橋鎮新昌橋村依托家門口的一汪白沙水,發展夏季夜經濟,吸引鄉村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辦,由此帶動了文藝愛好者紛紛前來采風,為當地民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近年來,婺城區把“文化賦能”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雙城”戰略為統領,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婺文化的“金名片”,推動“五大名城”建設。充分解碼、保護和傳承婺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構建新時代婺文化發展體系;不斷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塑造婺城大地新風尚,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先行區;加強基層公共文化供給,大力發展現代化文化產業,不斷提升婺城文化軟實力,由文化大區向文化強區穩步邁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