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沿著筆直平緩的湯莘公路,一路前行,一路好風光,兩旁的銀杏樹在這個秋天綻放最動人的風采,仿佛婺南山鄉走向共同富裕的集結號。
時入初秋,位于莘畈鄉井下村的高山瓜田迎來了豐收季。畝產銷售額達到1.5萬元,凈利潤達到5000元,這讓瓜田的主人陳森林臉上也露出了歡快的笑容。自8年前返鄉創業,他的高山農業經濟終于小有成績。置身綠水青山,也賺到了金山銀山,他在家門口遇見了現代的“桃花源”,走向了共同富裕路。
2013年,36歲的陳森林返鄉創業,著手農業經濟。陳森林從打開親朋好友圈開始,根據試種期的好口碑指導前端種植計劃,并用口碑傳播引流意向客源,上門提貨;積累到一定規模后,在湯溪鎮上開了門店,鎖定社區經濟。待社區經濟穩定后,陳森林開始擴大服務覆蓋面,開啟送貨上門服務,利用微信等平臺玩起了“直播經濟”。
“現在,通過鄉里的引導和資源對接,我們現場看過了網絡直播,也感受都了微信營銷新模式的強大,我們開始慢慢有意識地培養客戶群。”陳森林說。一方面,陳森林對接農科院專家,不斷優化高山種植品種,另一方面,陳森林通過客戶交流不斷積累用戶需求,而他的事業在辛勤汗水的澆灌下,成了理想生活的起航地。
原來,自去年年初以來,莘畈鄉循序引進旅行社、直播公司、職業院校等資源,以現場練攤的方式打開了農民的視野,手把手教會了他們玩轉新時代下的農業經濟。如今,每到節假日,在莘畈鄉總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幕: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挎著竹籃,下地采摘蔬果,下水摸魚捉蝦,親近自然,收獲歡樂。農戶則守在田邊,為孩子們的“收成”稱重計費。高附加值的采摘游成了莘畈農旅效益轉化的第一步。
熟果浪費是目前采摘游行業的一大發展瓶頸。在莘畈鄉,接待當季采摘游之后,成熟的生鮮蔬菜經過加工,以精品定位流向市場。目前,梅干菜、番薯干、黃花菜干等產品線已架構完成。
這樣的“引進來”策略,為莘畈鄉百姓探索農業旅游,拉動“夜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進一步打出莘畈繼“體旅”之后的又一張金名片按下了快捷鍵,為山區農民共同富裕加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