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紅星)國慶檔熱映電影《長津湖》講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那段歷史,引發強烈反響。在婺城區白龍橋鎮,有一位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徐文路。日前,在白龍橋鎮人武部組織慰問活動中,老人為大家講述了真實的戰爭現場。
徐文路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入朝作戰,曾先后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甘嶺戰役,榮獲集體二等功、個人三等功。沒有什么語言,比他身上的傷疤,更能真實記錄他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戰爭中,他曾遭受敵軍的炮彈襲擊,導致負傷,右耳也被炮彈震聾,但是他說,這與在戰爭中犧牲的志愿軍來說根本不值得一提。
“能夠為國出戰,我的信念只有一個,必須要打勝仗。”提起往事,徐文路印象最深的是上甘嶺戰役。“戰場上處處都有敵人的封鎖線,就連行軍也是一場戰斗,非常危險。”他回憶道,當時作戰陣地在山溝里,戰士住的是臨時搭建的帳篷和山洞,吃的是野菜和壓縮餅干,在43天持續、激烈的戰斗中,他所在的炮兵20團頑強作戰,配合步兵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在激烈的戰斗中,也涌現了許多感人的英雄事跡。徐文路說,戰場上,電話兵要在炮火中來回查線、接線,哪里炮火最激烈,哪里就有電話兵。有一次,電話兵金耳世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查線、接線,不幸被炮彈擊中,炸斷了雙腿,通訊線路也被炸毀。為了保障前線指揮部及時掌握戰況信息、發布指令,金耳世強忍著劇痛取過斷線,用自己的身體將連接斷線的兩端,保證了射擊命令的下達,最后壯烈犧牲。
“戰爭考驗了我,鍛煉了我,烈士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從部隊離退后,徐文路一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黨員、青年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更多人了解解放軍和志愿軍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勉勵青年傳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的建設和人民幸福不斷貢獻力量。
“傳承老兵精神,弘揚家國情懷。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段不朽的傳奇,我們要把他們的事跡保存好,要把他們的精神傳承好。”白龍橋鎮人武部副部長蔣通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