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這段時間,剛剛忙完在廣西橫縣的茉莉花茶加工業務后,53歲的詹敬明和妻子倪淑君回到了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守著一宅庭院,侍弄著一樹花草,孝老愛親,走親訪友。得知這次村里評選“幸福家庭”,自家光榮上榜,詹敬明樂得開懷。雖常年在外,這個家庭的幸福打開方式卻為村里人津津樂道。
日前,記者在這個遠近聞名的“茶花村”采訪了一段幸福的動人故事。
“我們小時候家里很窮,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兩片肉,F在村里都蓋起了花園洋房,通了天然氣,還造了智慧公廁,和城里一樣!闭簿疵髡f。詹敬明家的小洋房在村中大道旁,從原來的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洋房,其中凝聚了夫妻倆三十年的風雨奮斗歷程。
三十多年前,詹敬明還是個毛頭小伙兒,北山的茉莉花茶就是金華一絕。由于終年盆養,夏防暑,冬御寒,花香濃郁,出味甘醇,直接促成了改革開放初期金華茶產業爆發式增長。那時,羅店鎮有個金華茉莉花茶廠,安徽師傅來這里教授炒茶工藝。茶廠日日開秤收購現摘茉莉花,大批花農將茉莉鮮花挑到這里賣,附近大小茶廠也來趕集。一時間,羅店成了金華茉莉花交易市場。窨花可從5月忙到10月,出的茶可賣到來年3月。
改革之風由東南吹向內陸,山東客商紛至沓來。金華茉莉花茶價廉物美,貿易量很快走到了全國前列。山東德州還出現了金華茉莉花茶市場,十幾噸茶一早送到,不到中午就能賣完。也就是在德州市場,詹敬明挖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但最大的變化還在橫縣,加工量從幾噸到幾十噸,幾百噸到現在的幾千噸!闭簿疵髡f。1990年,金華茶廠在廣西橫縣落地生根。橫縣經濟并不發達,卻是個天然的茉莉花城,漫山遍野,茉莉叢生。有了一定資本積累的金華茶商三人一組,五人一隊,合伙包下當地茶廠全年的加工業務,并以5毛錢一斤的價格在當地收購野生茉莉鮮花,窨香后直接發往山東茶葉市場。從此,橫縣2萬畝山野茉莉被盤活,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延續至今,實現年產值20億元。
這20億元的大市場,成功的關鍵還在于金華茶商從生產到銷售的南呼北應,協作發展。“我在橫縣加工,家里兄弟姐妹在山東、北京各大市場做銷售,局面一下子就打開了。”詹敬明說。從溫飽到小康,到如今的全面小康,幸福之花從故土綻放。眼下,詹敬明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回到故鄉,牽著妻子的手在村里散步,一起回憶奮斗的人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