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初冬時節,走進沙畈鄉潭背村,只見峰巒疊翠,綿延不盡。在茂密的灌木叢及林邊草叢中,金線蓮、三葉青、黃精、白芨、鐵皮石斛等中藥材長勢喜人,忙碌的村民們臉上都帶著笑容。
“你看,這幾株的葉片呈卵圓形,上面暗紫色,具金紅色帶有絹絲光澤的美麗網脈,它們基本在野生狀態中成長。等過些日子,我再來采收。”在村民包根玉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他在一處隱秘的巖石旁邊,找到了僅剩的幾株仿野生金線蓮,欣喜地向記者介紹這種看似平平無奇,而又珍稀的致富“寶貝”。
據悉,包根玉的基地今年共種植了60畝左右的中藥材,其中以金線蓮為主。目前,金線蓮在10月底均已采收完畢,收獲10余斤的干品,預計批發價每斤達上萬元。同時,基地內的白芨正在采收,三葉青、黃精等中草藥屬于多年生藥材,還需等上幾年才能采收。
沙畈鄉山林面積28萬畝,境內還有金華市民的“大水缸”——沙畈水庫,有著優質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林木資源。近年來,該鄉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持續做大做強林下產業經濟,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源,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讓村民發家致富、走上生態惠民之路。
2017年,包根玉擔任潭背村村委會副主任。看著村內缺乏產業,他便想著帶領村民一同開拓出一條“致富路”。機緣巧合之下,包根玉了解到林下種植的金線蓮等中藥材價值高、前景廣,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林下經濟”。
金線蓮是名貴的中藥材,主要產于浙江、福建、臺灣等地,喜肥沃潮濕的腐殖土壤,空氣清新、蔭蔽的森林生態環境。潭背村氣候、土壤均十分適宜種植金線蓮。
農業摸索種植之路是孤獨而又艱辛的。2018年,包根玉開始摸索種植。幾年下來,基地內的藥材有的被野獸吃光,有的被雨水沖走,有的因天氣被凍傷,可謂是一波三折。人和藥材一樣,風雨中才會成長。慢慢地,他摸透了金線蓮的生長習性、生長周期,品質逐年提升,市場銷路逐漸打開。今年,他種植的中藥材分別獲得了區農民豐收節農產品展銷金獎以及中國義烏森林產品博覽會優質獎。有了社會的肯定以及消費者的認可,他對于未來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
看到包根玉家的林下“產業”初具規模,村民們也紛紛效仿。包根玉作為村民的“引路人”,積極主動地為大家提供技術指導,幫忙打開銷路。目前,村內共有十多戶村民嘗試種植金線蓮等中藥材,共同摸索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是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的有效途徑。除了林藥外,婺城區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發展了林菌、林蜜等產業。未來,婺城區將努力實現“林下產業”的輻射推廣,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鼓勵林農帶動低收入群體發展林下經濟,讓“林下經濟”項目切實產生效益,實現增收致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