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曉萍
1月11日零時多,浦江縣應急核酸采樣隊領隊張心怡還忙著寫工作日記,“白天要協調工作,給整個團隊排班,上報體溫監測表,深夜了才有空盤點工作,做下一步計劃。”
1月6日中午,浦江縣衛健局調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社會辦醫院101名核酸采樣人員馳援永康市石柱鎮。一篇篇馳援日記,述說著戰“疫”的艱辛與收獲。
“待命時間短,能立即投入工作”
1月11日清晨6時20分許,“大白”們開始集結在石柱鎮政府前,他們是來自金華市中心醫院和義烏、東陽、浦江、蘭溪等地醫療機構的核酸采樣隊員,共1000多人。不到10分鐘,所有人完成組隊,跟著當地聯絡員去各自采樣點。張心怡在日記中寫道:“到達現場后待命時間短,能立即投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天沒有這么迅速,在現場臨時分配采樣人員,組隊時間較長。”石柱鎮黨委副書記成偉華說。為了提高采、送、檢、報4個環節的速度,永康市、石柱鎮及村三級每天復盤,不斷優化方案,決定采用定人定點的方式組隊,每個采樣點固定采樣人員,由當地確定專人對接,讓采樣人員提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處,臨時調整的要在前一晚確認變更地點。
機制理順,效率明顯提升。“大白”們抵達石柱鎮政府前,聯絡員已經舉著點位標志牌等候,像導游一樣對接,帶著“大白”們趕赴采樣點,第一時間投入工作。“盡快采樣才能盡快出檢測結果。”成偉華說,看到“三區”每一輪核酸檢測的結果為陰性,當天的心才安定下來。
“為抗疫積累了寶貴經驗”
11日下午1時,浦江縣應急核酸采樣隊10個采樣點負責人圍坐在會議桌前,討論當天遇到的問題。這是馳援永康以來的每日例會。日記中寫道:“通過學習和總結,我們收獲了很多,為抗疫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隊員們都已熟練掌握工作流程,采集更規范,在縮短工作時間的同時,保質保量完成采樣任務……”
連日來,浦江縣應急核酸采樣隊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成長。6—7日的日記提到,剛抵達永康分配任務時遇到問題,有些隊員因手機系統問題無法安裝“浙江省新冠核酸檢測應急平臺”,于是他們對100名隊員進行編組,確保每個小組內都有安裝了該平臺的手機,通過練習熟練掌握操作流程,使每組都能獨立、準確完成信息采集和核酸采樣到封包的整個流程。
同時,馳援人員也將發現的不足反饋給永康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其建議和提醒得到及時落實,采樣區域設置更加合理,醫療垃圾的處置更加規范,標本轉運速度大大加快。
“身體暖了,心更暖”
11日,受冷空氣影響,永康氣溫下降。“一大早,后勤保障組就送來了沖鋒衣,讓每位隊員都穿得暖暖的,身體暖了,心更暖。”
日記里,滿是暖心事:“(酒店)給我們準備了夜宵,囑咐隊員們早點休息,保存體力,明日再戰”“為來不及就餐的人員提供打包盒,為醫療隊提供免費洗衣服務、女性用品及清熱解毒的湯劑等”“天氣寒冷,不僅在就餐區提供姜茶,還在房間里準備了姜茶茶包”……
了解到11日是隊員毛程遠的27歲生日,酒店還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當天中午,酒店餐廳里,上百名馳援人員同唱《生日快樂》,為毛程遠過了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
“堅定向前,奇跡一定會出現”
結束11日的采樣工作后,隊員何江云給兒子錄制了一首《迪迦奧特曼》的主題曲《奇跡再現》:“穿越時空,竭盡全力,我會來到你身邊,微笑面對危險,夢想成真不會遙遠,鼓起勇氣,堅定向前,奇跡一定會出現。”
此次馳援永康,許多隊員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上“疫”線。柳俊瑾告別高考的兒子,半小時內趕到集合點,她患有關節炎,因在冷風中站立和行走時間較長,第二天雙腳已經腫脹,但她吃了止痛藥堅守崗位。
據悉,這支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最小的出生于2001年,他們在永康參與七輪核酸采樣工作,累計采樣近2.5萬人次。“隊員們清晨5點就起床,6點30分左右到達(石柱)鎮政府,沒有一個人抱怨。”張心怡說,“其實,很多人比我們更辛苦。”她保存著一張照片——永康市東城街道工會主席金黛眉在頭上用帶子將座機話筒固定在耳旁,她看著看著眼眶就紅了,“大家一起努力,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