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麗莎 見習記者 舒辰渝)春雷始鳴,萬物生長,一切都變得活躍起來。3月4日,記者走進蔣堂鎮下汪村蚯蚓養殖基地,只見基地工作人員陳廣先正拿著肥料往蚓床上堆,堆起的“高地”便是蚯蚓的“愛巢”。
“我手上的是沉淀過的牛糞,是蚯蚓主要的食物。我們把附近奶牛場日常養殖中產生的糞便運到基地,沉淀后養殖蚯蚓。牛糞通過蚯蚓分解,還可以形成天然有機肥。”陳廣先說,使用有機肥也可以減少農作物化肥用量,增強作物抗病能力,提高作物品質,從而打造一條綠色循環經濟帶。
在婺城,養豬、養雞、養魚甚至養蛇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蚯蚓養殖卻鮮有耳聞。
蚯蚓,又名地龍,營養豐富,繁殖迅速。它是漁具市場的“寵兒”,又因其體內富含高蛋白可入藥,此外,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它又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據基地負責人虞洪博介紹,去年,他通過朋友認識了一位來自寧波的蚯蚓養殖戶。交談中,他深入了解到蚯蚓銷售市場寬廣,價格節節攀升,少有人規模化養殖,并且其投資較少、見效較快。說干就干,2021年4月,虞洪博在奶牛場附近承包了近100畝土地,先后引進一萬斤蚯蚓幼苗,開始大面積養殖。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虞洪博探索出了“奶牛—牛糞—蚯蚓—有機肥料—蔬果”循環發展模式。一方面,蚯蚓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生長周期快,只需控制好土壤水分、溫度等,約一個月便能采集售賣;另一方面,他與附近的一康奶牛場開展合作,既解決對方大量牛糞來不及處理的困境,又低成本快速收集到了蚯蚓食物,實現了雙方共贏。此外,蚯蚓生長過的土壤,松軟透氣、富含養分,為周邊的蔬果種植村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肥料。
“現在,活體蚯蚓市場價每斤不低于6元,畝產最高可達5000斤,來自蘭溪、寧波甚至江西的經銷商源源不斷,可以說是供不應求。”虞洪博說道,下一步,他將擴大養殖規模,并帶動周邊村民一同養殖。“如果村民有意向,我會提供技術支持,并解決銷售問題。”
近年來,蔣堂鎮在發展壯大農業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做足綠色經濟大文章。牛糞養殖蚯蚓,不僅串聯起了一條生態循環產業鏈,也“引”出了一條群眾增收致富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