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麗莎)近日,在婺城區蔣堂鎮前源村黃碧壟自然村,一望無垠的田野上稻浪翻滾。伴隨著機聲隆隆,4臺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一茬茬水稻被卷入機械中,被攪碎的稻稈從收割機尾部噴出。收割機稻谷滿倉后,自動化管道將稻谷直接輸送到路旁的貨車。
看著金黃飽滿的稻谷歸倉,種糧大戶盛桂有喜上眉梢。“從現在的形勢來看,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睋,盛桂有共種植早稻面積約630畝,并引進了由市農科院研發的“金早645”等新品種水稻,該水稻具有產量高、抗倒伏、抗病能力強等優點。
收割現場,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開展測產工作。稱重、測量種植面積、測試稻谷水分含量……最終測算出該區塊產量為458.2公斤/畝!叭ツ戤產大概420公斤,今年的產量又增加了,這是基地連續十一年增產!”聽到工作人員公布的測量結果,盛桂有激動地說道。
從7月12日起,全區2.63萬畝早稻陸續成熟開鐮,早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1萬多畝,預計畝產量與去年相比略有提升。今年,婺城區克服春耕期間疫情防控和前期持續陰雨和低溫寡照等不利影響,農業部門組織農技專家下沉一線,深入田間地頭“送良方”,并且用好用足國家補貼政策,保證了早稻生產穩步推進,激發村民們多種糧、種好糧的信心和決心。
“晚稻插得越早產量越高,所以我們搶抓晴好天氣收割早稻,爭取早日收完,并提前做好搶種工作!眳^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祝麗娟說。下一步,區農業部門將組成指導小組分赴一線開展技術支持,以早稻機收、產地烘干、晚稻機械化育插秧為重點環節,高效組織作業供需對接、減損宣傳培訓、機具調劑調配,協同打通農機轉運作業堵點卡點,做好零配件和燃油供應保障、應急情況處置等工作,加快機收機種速度,提高機械化作業質量水平,進一步降低稻谷產后損失,努力實現顆粒歸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