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數字鄉村”讓百姓生活有“質”更有“智”
公共服務是未來鄉村建設之本,而當前數字化正悄然又深刻地改變著婺城的鄉村,成為打造未來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動力。他建議:
一是提標提質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水利、電力、商超便利店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購物、餐飲、金融等生活配套。推動城區優質教育、醫療、養老、幼托等服務向鄉村延伸,提升“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強化未來鄉村的主干道提升建設,打造設計合理、便捷通暢、安全美觀的交通綠道。
二是數字賦能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建好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監管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鄉村數字化應用場景共建、共用、共享、共治,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是智慧助力提高鄉村善治能級。扎實推進數字化改革,加快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打好“三張牌”激活未來鄉村建設“人才引擎”
人才是未來鄉村建設要素保障的重中之重,搞好未來鄉村建設,既要“固巢養鳳”加強本土人才培育,也要“筑巢引鳳”吸引外部人才回流。她建議:
一、打“鄉情牌”,注重鄉土人才培育。農民是未來鄉村建設的主力軍,要充分發動當地農民參與其中。根據未來鄉村建設的具體要求,分類別組織培訓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著力提高各類培訓補助標準,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扎實開展“十鄉百村”鄉創行動,在創業實踐中培育更多的未來鄉村建設的鄉土人才。
二、打“政策牌”,吸引在外人才回歸。要依托“千名鄉賢助共富”行動,大力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制定人才、財稅等優惠政策,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吸引和激勵鄉賢、年輕人等各類人才返鄉來村創業。加大本地金融機構支持力度,為回鄉建設的人員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
三、打“服務牌”,完善人才留住機制。深化涉農投資項目服務,建立健全“一站式”返鄉創業服務窗口,力爭將項目申報、審批和落地時間同比縮短50%以上。建立人才獎懲制度,實行優勝劣汰。建議研究出臺有關鄉賢回歸重修或者建設房屋合法取得生存空間的指導意見,建立鄉賢還鄉安居保障機制,增強廣大鄉賢歸屬感。
強化資金拼盤確保未來鄉村可持續發展
資金投入是未來鄉村建設的基礎條件,隨著未來鄉村建設不斷深入,對資金的需求也將逐步變大。他建議:
一、對政府各部門資金進行整合使用。整合各類政策性資金,根據各村項目建設的實際需要,明確補助項目范圍,實行捆綁式補助。對各部門的補助資金實行清單化管理,避免重復補助或造成資金浪費。對各村各項補助資金的使用情況,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使用績效考評,保證各項補助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重視解決農村產業發展的融資難題。可通過制訂未來鄉村建設專項扶持貸款政策,制訂未來鄉村建設貸款的貼息政策等方式。
三、暢通社會和工商資本流入渠道。未來鄉村建設的資金,除了政府支持和銀行貸款之外,還需放寬政策,打通社會和工商資本的流入渠道。通過土地流轉入股、村民投資參股、村民獨立創業、社會資本融入、招商引資等方式,深化鄉村運營合作。
加快“無廢鄉村”建設細繪未來低碳場景
根據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一統三化九場景建設體系”要求,“未來低碳場景”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建議:
一、強化宣傳教育與引導工作。“無廢鄉村”建設離不開廣大村民的支持,村民的參與程度決定了“無廢鄉村”建設的成敗。通過形式多樣化的宣傳方式,持續提高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激發群眾社會責任感。
二、加強部門聯動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通過日常督察和平臺監管,多管齊下,持續開展聯合執法行動,重點打擊未分類投放、偷倒、混運等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三、建立健全分類運輸與處置能力。全品類垃圾從產生-運輸-處置必須形成閉環,建議各村社建立統一的各品類垃圾投放點,并委托有資質的運輸企業進行規范運輸。
四、打通數字壁壘提升管理水平。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提升管理效率,消除監管盲區。要切實打通數字壁壘,實現各平臺互聯互通,做到數據共用、信息共享,為建設無廢鄉村提高重要技術支撐。
國企賦能打造未來鄉村新樣板
雅傅片區是第二批省級未來鄉村試點村,主要涉及雅傅村、巖頭村、蔣里村三個村,其中雅傅村位于“燕語湖片區”核心區,要努力實現雅傅片區未來鄉村建設真正落地。她建議:
雅傅片區未來鄉村是雅畈鎮、安地鎮城鄉風貌帶上重要節點村,要確保建設資金得到進一步保障,并與“燕語湖”景區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打造。同時,充分發揮“燕語湖片區”共富黨建聯盟作用,著力構建“區域統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機制,形成“景中有村、村內有景”的美好人居休閑模式。
以產興村以業富民唱好未來鄉村“共富經”
在未來鄉村建設中嵌入共創共富機制,如何通過植入產業,依托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探索走出富民強村的共富新路子是關鍵。他建議:
一、做好土地要素保障文章。注重把產業發展用地納入村莊規劃編制,探索“點狀供地”和“規劃留白”等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堅持能留盡留的原則,為村級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用地保障。
二、做好閑置資產盤活文章。因地制宜,優化利用村閑置資產發展旅游產業,讓閑置的土地“活”起來。完善村集體經營主體,整合社會資金、扶貧資金、消薄資金等,構建“輸血+造血”長效機制。
三、做好農旅文旅融合文章。婺城自然資源、文化底蘊豐富,發展旅游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堅持一村一品一特色,可打造特色產業示范村、特色小鎮和鄉村田園綜合體等農旅融合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和鼓勵農旅融合發展的各種新形態新模式。
四、做好業態運營品牌開發文章。先做引爆點、網紅打卡地(點),然后再做產業鏈,打造文化產業化、景觀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產業景觀化。精心培育龍頭企業,重視品牌建設,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