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8.2”疫情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戰“疫”一線涌現出愈來愈多奔忙的身影,其中也留下了婺城干部奮戰的足跡。他們日夜兼程、不辭辛勞,用腳步丈量戰“疫”的征途,用行動書寫責任和擔當。
爸爸又要打疫情“怪獸”了
“爸爸你去哪,我和你一起去”“爸爸又要去打疫情怪獸了,戰勝了怪獸就會回來”……
七夕夜,人月共團圓。這天晚上,婺城區民政局黨組成員章銳奇收到緊急通知后,立即整理了行裝,匆忙告別了家人,趕赴外地做好轉運接收隔離人員工作。
“我有一定的轉運隔離人員的經驗,相信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章銳奇告訴記者,此次駐臺轉運聯絡專班團隊共有6人,皆是曾經攜手戰“疫”的“戰友”,他們默契十足,也對打好疫情防控這場硬仗充滿信心。
200多公里,3個小時的車程,抵達駐點時已凌晨2點。夜色茫茫,但章銳奇等人便迅速進入角色,投入到轉運工作當中。
“你好,我是金華駐臺州轉運聯絡組工作人員,請告訴我大巴幾點出發,將有多少隔離人員抵達。”連日來,章銳奇的手機鈴聲不間斷響起,每天都有數百條電話和信息需要他逐一梳理落實。核實轉運車輛發車抵達時間、協調隔離點位相關信息對接、安撫隔離人員的思想情緒……與披甲上陣的“大白”們相比,該專班的工作同樣繁瑣艱巨,也是防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一邊,由于工作需要大量的協調和溝通,章銳奇一天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自己的點位上,寸步不離。
“目前已完成兩波轉運工作,經過我們連續三天24小時不斷接收隔離人員,成功將4000多人轉運至各個隔離點。”章銳奇表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們堅決不當“過客”,不做“外人”,必將立足崗位,一絲不茍完成任務。
月是故鄉明。夏夜的月光照亮了戰“疫”路,也溫柔了思鄉情。思緒翩躚,章銳奇總會想起離家的那一晚,5歲女兒囡囡的滿眼不舍和妻子默默為他整理行裝的背影。這幾天,因為工作忙碌,章銳奇很少和家人聯系,但打開手機微信的聊天對話中,依然可見妻子對他的關懷鼓舞:“記得瞇一會,馬上又要奮戰了”“今晚囡囡和我睡,我們在家里等爸爸打怪獸回來,晚安……”
地板涼快我們就休息一會
8月11日早上6時30分,天際漸漸露出了魚肚白,在婺城區一集中隔離點,忙碌一夜的“大白”們脫下了被汗水浸濕的防護服,許多人來不及吃上一口熱騰的早飯,便立即進入了夢鄉。
9個小時前,該隔離點的醫護人員們皆是全副武裝,嚴陣以待新一批隔離人員的到來。當轉運大巴抵達時,他們凝心聚力、分工協作,為新入住隔離人員辦理登記、安排房間、測量體溫、核實各類相關信息,并隨時準備做好保障服務工作……
“我們一共有12名醫護人員,昨天晚上分批次進入內場,一個通宵后,251名隔離人員終于得到妥善安置。”王杰是醫療組負責人,同時也是這12人團隊的“大家長”。她告訴記者,自8月5日進駐隔離點以來,他們多次開展工作人員的防護培訓,并陸續接收隔離人員。每天,在做好隔離人員上門掃碼、核酸一天兩采的同時,對相關交叉感染的注意事項再次宣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如若有發熱病人,我們將由專業全科醫師上門查看后,再安排120轉運至醫院。”王杰說。
凌晨1時,4號樓醫療小組組長李文俊已是汗流浹背。她告訴記者,該隔離點共有4棟樓供隔離人員居住,6層高的樓房且無電梯,這意味著連日來醫護人員都是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爬上爬下,一趟下來,人人皆是氣喘吁吁,汗濕衣衫。但對于這里許多人而言,這樣的辛苦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同心抗疫,共克時艱,共同的信念埋根在每個人心底,訴說著無怨無悔。
“你的胃病又犯了是不是?快出去把面罩脫下來吃點藥。”在昨天后半夜安置人員入住的過程中,李文俊發現同行的“大白”金啟悅面有異色,便連忙勸他休息。眼前,金啟悅只搖了搖頭,說:“沒關系,我還能撐一會”,便咬牙繼續完成后續的工作,直至所有隔離人員都得到妥善安置,他才走出樓外背倚墻面靜靜休息。
這一夜,令李文俊動容的事還有很多。凌晨4時許,1號樓已經滿員入住,累極了的“大白”們甚至來不及脫下防護服,直接四仰八叉席地而睡。而這一幕也被身旁的同事拍下,發在了朋友圈里,一時間獲贊無數,觸動了許多人的心弦。
“地板涼快,我們就休息一會。”說話的是該樓“00”后組長陳玉,她告訴記者,隔離點中24小時是普通的一天,也是不尋常的一天,從昨天凌晨4時起至目前,她們已陸續工作了近20個小時,當眼前任務完成后,沉重的身軀和困倦的眼皮再也不聽使喚,4人不約而同地席地而睡,靜享片刻的安寧。不過,只幾分鐘后,她們又重振精神來到4號樓幫忙完善人員信息、核酸采樣等工作。直至夜盡天明,一切事了,才真正闔眼入夢。
在夢里,是疫情退散,煙火熱鬧,奔波忙碌的“大白”們終于卸下了一身戰甲,如愿歡喜地睡個好覺……
值完這一班我就回家陪你
8月12日凌晨4點,整個城市還沉浸在一片靜謐的夜色中,婺城區某隔離點中,來自莘畈鄉衛生院的吳永輝已經簡單洗漱完,趁著夜色快速穿戴好防護裝備,與其他醫護人員一起動身前往點位上為所有隔離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近期這種天氣,倘若白天穿著防護服在室外采樣,那感覺簡直就是蒸桑拿。”吳永輝告訴記者,所有隔離人員一天需要進行兩次核酸檢測,為了盡可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家只能與高溫搶時間,將兩次采樣時間盡可能定在日出前與日落后。但即便如此,傍晚六七點時地表的余溫依舊能給醫護人員們帶來不小的“烤驗”。
每次結束傍晚的核酸采樣工作后,所有醫護人員脫去防護服無不滿身濕透。“你別看大家工作結束了都很疲勞,但第二天照樣各自憋著股勁誰也不服輸。”
作為隔離點內醫護組負責人,吳永輝平日里不僅需要忙碌于核酸采樣工作,還需要身兼數職:隔離人員的就醫、醫療廢物的處理以及對于工作人員防護知識的培訓。隔離點的同事們對他既尊敬又佩服,都稱他為“全能型抗疫戰士”。
簡簡單單的“全能”二字背后,卻是無數夜以繼日的投入與付出。吳永輝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他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常駐”在各地的隔離點內參與防疫工作。別說少有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吳永輝就連能在本單位工作的天數都屈指可數。“隔離點內的工作的確需要我的經驗,但回想到每到緊要關頭我總是沒能在本單位與大家一起共同奮戰,心里還是有些過意不去。”吳永輝說。
在吳永輝心中,令他感到虧欠的還有自己的家人。吳永輝的大兒子明年即將參加中考;小女兒下半年就要上小學,兩個子女此時都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那些吳永輝在隔離點內盡職盡責的日子里,妻子周青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將照顧兩個孩子的壓力扛在自己一個人身上。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妻子,周青對于丈夫的工作給出了最大的支持,可對于一個小朋友來說,試著去理解爸爸總是十天半個月不見蹤影似乎是一個過分的要求。吳永輝回憶起無數次小女兒吵著要用媽媽的手機給自己打視頻電話,待到接通后卻總是背對著自己默不作聲,又怎么也不舍得掛電話的情景,心中五味雜陳,“為了不讓她擔心,我只能告訴她爸爸去值班了。有一次掛電話前,她突然很認真地問我下次值班能不能帶上她一起,我的眼眶一下就紅了。”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吳永輝的工作壓力相比于前幾日也減輕了少許,而他的小女兒也開始掰著指頭算起爸爸“值班”歸來的日子。當問及疫情結束后的計劃時,吳永輝輕松地笑了笑,“等我好好地把這一班值完,一定要回家好好陪伴我的家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