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0后”,一個“80后”,劉群英和雷素君雖然不是一家人,但相似的性格讓她們走到了一起,不是親姐妹勝似親姐妹。這對“姐妹花”因公益結識,因愛心同行,她們都是金華市幸福家人公益協會的會員,今年已是一起做公益的第八年。
“接觸公益越久越覺得身上有種責任感,能夠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姐妹倆原先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跟著別人做公益,而在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能為老人們帶去溫暖后,她們漸漸都養成了一有空就去做公益的習慣。
“你們還會再來嗎?”
“奶奶,我們來看您啦。”在婺城區新獅街道柳湖花園社區,常常能看到幾個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為社區獨居老人們送上免費愛心餐,其中就有劉群英和雷素君的身影。
不僅是送餐,劉群英還會坐下來陪老人們嘮家常,也會幫其修窗簾、調鬧鐘等,囑咐老人有事就打她電話。來的次數多了,老人們一聽敲門聲就知道是送餐來了,有的還特意算著送餐的時間,早早在家里煮好綠豆湯、蓮子湯給劉群英和其他志愿者們喝。
“有的老人會問我們‘下禮拜還送餐嗎’,其實我們知道他掛念的不是那份餐,就是想多和我們聊聊。下次送餐,我們就會多叫些人來和老人家聊聊天。”劉群英說。
每個月,劉群英和雷素君還會和其他志愿者走進婺城各個鄉鎮的居家養老中心,為村上的空巢老人包餃子、表演節目等,有時還會聯系理發師、醫生進村為老人們免費理發,免費檢查身體。對老人吃的包餃子餡,她們都考慮到老人的牙口問題,特意做了軟乎易嚼的。
一次次溫暖的服務,一句句貼心的關懷,讓老人們臉上都樂呵呵的,常常在活動結束后拉著她們的手問,“你們什么時候再來看我們呀?”用雷素君的話來說,這就像父母舍不得孩子出遠門的情形。
“我們一直都在”
姐妹倆總說,在做公益的過程中,老人們會漸漸把自己當成家里的一份子,自己也會把他們看作一家人。
2019年,她們在上門送愛心餐時發現九旬獨居老人徐奶奶在家里痛苦呻吟,一問才知道,徐奶奶三天前就在家不小心摔倒了,這幾天躺在沙發上一直沒去就醫。她們當即聯系柳湖花園社區工作人員,將其送往醫院就醫。今年,徐奶奶身體不佳,已吃不下愛心餐,但即使停止為她送餐,劉群英和志愿者們仍會在送完別家午餐后,上門看看徐奶奶的身體狀況,關心她的近況。
經歷此事后,劉群英和雷素君更加堅定了做公益的信念。今年7月,她們參加了婺城區公益創投項目“愛在鄰里,關愛空巢老人”,計劃在婺城區瑯琊鎮瑯琊徐村開展為期一年的關愛空巢老人活動。
前期,她們根據村干部提供的空巢老人名單,挨家挨戶上門走訪、核實情況,一遍遍為老人們做解釋工作,耐心聽取老人的需求,最終確定了30名定向服務對象。僅是籌備工作,她們就跑了村里六七回。很多老人記不住她們的臉,卻記住了她們紅色的馬甲。“接下來,我們會通過愛心敲門、節日慰問演出等形式,給予空巢老人更多的陪伴與關懷,讓他們不再孤單,共享幸福晚年。”雷素君說。
姐妹倆常常開玩笑說,現在哪怕和朋友吃個飯都會聊到公益,希望喚醒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公益隊伍中來。“做公益已經成為習慣,哪天不做公益心里都會不舒服,希望以后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她們的眼神中,閃著溫和而堅定的光。
(記者 吳錚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