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近年來,浙江省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加快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和美麗浙江建設,區委八屆二次全會進一步明確建設生態共富產業帶,做強生態經濟,打造全省生態富民示范樣板。雅畈鎮作為生態共富產業帶核心鄉鎮之一,緊扣“1483”發展戰略,立足“一湖二古”(即燕語湖、古窯、古街)核心生態資源,積極探索生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金華文旅產業新地標。
一、雅畈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基礎
雅畈鎮有22個行政村、2.42萬人口,面積為75.9平方公里。沿線水系主要為武義江及梅溪。地形為典型的半丘陵地帶。雅畈鎮具有較好的文旅綜合開發的基礎。通過前期的建設開發,已初步形成了北有雅畈老街,東有銅山斗牛,南有婺窯博物館與月牙灣,西有燕語湖與神農生態園的核心人文文化旅游的核心景點。未來,擬通過生態共富產業帶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文化產業園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金華市神農生態旅游休閑養老中心、神農有機農業科技觀光園項目建設,輻射全域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共富共享。當前,雅畈文聯融合發展的基礎情況如下:
(一)文化底蘊。雅畈鎮自宋朝設村建鎮,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境內有國家級文保單位七家廳和徐氏宗祠、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州窯傳統燒制技藝以及眾多省、市級文保點、非遺項目。雅畈歷史文化街區是金華名城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依托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婺窯文化、婺學文化、婺劇文化、斗牛文化、婺派建筑、美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百家齊放。
(二)區位路網。雅畈鎮位于市區南部,距市中心距離僅4.5公里,為近郊鎮,處于金武同城化、金義新區、開發區建設、大南山開發的環繞中心點,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市區南二環線從鎮北穿過,東陽街從鎮中心穿過,連接了鎮與城。金武快速路極大縮短了主城區與南部山區、婺城區與武義縣的距離。
(三)生態資源。主要生態資源可概括為“山、花、湖、江”。山有磊牛山在鎮南側,巖石嶙峋秀麗,建有磊牛山公園;銅山在鎮以東,形若臥獅,砌石巍峨,建有銅山寺、銅山斗牛場。花有位于華南上嶺殿的杜鵑花王國;湖有位于汪家的燕語湖,周邊建有車塢神農生態園;江有武義江,壽溪月牙灣風景如畫,環江綠道連通,周邊有羅芳橋摩崖石刻、寶華寺、徐氏宗祠等。
(四)村鎮建設。雅畈鎮已先后被評為浙江省第三批非遺主題小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省3A級景區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新時代美麗城鎮建設省級樣板。全鎮有3A級景區村1個,2A級景區村3個,A級景區村莊7家,占全鎮總數的50%。已培育文藝名家工作室2個,文藝陣地9個,能夠進一步提升鄉村品位,豐富鄉村業態。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要素保障少且產業融合不夠。文旅發展項目受建設用地指標限制,根據前期調研文旅發展謀劃項目大多位于開發邊界外,目前省里對開發邊界外的點狀用地未明確項目落地的實施路徑。同時存在著就旅游抓旅游,與文化、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康養式、體驗式等跨行業的旅游新業態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二)文化價值高但輻射聯動力低。雅畈鎮旅游景點眾多遍布全域,但多而散缺乏品牌運營,點與點間串聯性和聯動力不夠。雅畈老街以近千年宋代老街得名,非遺婺繡、竹編等業態不足支撐老街引流。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灶窯址,引進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陶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陳新華大師,已建成中國婺州窯博物館,婺州窯體驗館等文化產業,但受疫情、規模等多方面的影響,目前經濟帶動效益未達到預期。
(三)招商引資難且資金保障壓力大。文旅產業涉及文化、農業、旅游、服務等多個環節,旅游基礎設施、酒店商超配套設施、旅游游客服務等各個方面均需要較大資金投入。據初步測算,3個項目合計資金投入近11億元,其中政府投資項目6.5億元。區級可用財力緊張、財政壓力大。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需要靠招商引資來推動項目落地,項目實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三、文旅綜合開發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堅持多規融合,系統推進產業空間布局。按照區委八屆二次全會提出的“打造安地-雅畈康養度假體驗版塊”目標,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利用現有的山、水、田、河、湖、塘、溪、林、路、景、村等空間布局,并結合全域旅游規劃和“三區三線”劃定等要求,系統化重構旅游要素資源,整體推進項目策劃、開發及運營,因地制宜、盤活存量、預留空間,積極引導項目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科學選址。
(二)立足自身優勢,打造三大文旅產業標桿。主動對接區域融合發展戰略,充分利用金武快速路、燕語湖“一路一湖”的區位和生態優勢,古街和古窯的歷史資源優勢,緊扣西南生態旅游休閑共富產業帶建設,借力與安地等西南近郊鄉鎮做好聯動文章,加快推進美麗仙源·非遺古鎮縣域風貌區等項目,加快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文化產業園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謀劃實施神農生態旅游休閑養老中心、神農生態有機觀光園等項目,積極向省市區等上級單位申請政策資金扶持,打造以項目為核心的千年古街文化傳承標桿地、婺窯之光薪火相標桿地、燕語水韻共同富裕標桿地。
(三)加大招商引資,推進重點項目落地建設。全面落實“一把手”招商機制,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以“一把手”招商帶動全員招商。認真研究并尋求生態旅游休閑與企業發展方向的契合點,實行點對點精準對接招引。以招商引資和規劃項目的動態跟蹤管理為重點,明確責任領導和專人跟進每個項目的責任單位、投資建設、政策扶持等情況,做好招商項目的落地運營與招商企業的長期配套服務。
(四)串點連線成面,加快共富共享提速增效。根據“串點連線、拓線成面、整體提升”戰略,以婺州窯、神農等文旅、農旅產業龍頭項目強勢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發展反哺產業集聚,推進共富強村富民項目建設。重點以漢灶婺州窯、集鎮古街、汪家燕語湖等核心景點和生態空間為載體,將周邊村串點成線、拓線成面,推動漢灶千年婺窯村、新畈特色民宿村、汪家共享田園村、壽溪休閑旅游村等建設。
重點完成梓溪排澇閘建設,武義江石楠塘段治理等工程建設,全線貫通武義江綠道,將美麗山水、非遺文化、運動康養相結合,切實加快雅畈全域景區化進程,提升文旅融合帶動共富效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