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歲末冬安。清晨,伴隨著雞鳴犬吠,位于婺城區雅畈鎮芳田村旁的方高食品加工坊大門已被扣響。須臾間,推門聲、說話聲不絕如縷,緊接著,是機器隆隆,煙霧裊裊,人來人往間,熱騰騰與暖融融交匯在一起,繪就了一幅冬日繁忙的煙火景象。
年糕,諧音“年高”,是寓意吉祥的傳統美食,過年吃年糕,早已成為人們憧憬美好生活的一種年俗文化。而此處的婺城非遺年糕更是遠近聞名,在這二三百平方米的作坊里,白霧茫茫中人影憧憧,工作人員們分工合作,熱火朝天,飄來的米香、年糕香味更是饞得附近村民排著長隊趕趟加工。
記者所見,在加工區內,工人先是將按比例混合的糯米和粳米倒入容器,再依次進行淘米、磨粉、拌粉等環節,又由機器開始“造!,自此米粉在氤氳蒸汽中變成了松軟顆粒狀,在加工工人的反復擠壓下,任由自動切割機“刀刻斧鑿”,最后被機器緩緩“吐”出,“脫胎換骨”變作條狀瀝水擺放在盤架上,如玉溫軟,如水輕柔……
年輕人王宇是生產線上負責擺盤的工人,主要對機器傳送帶上的年糕進行檢查,并將擺滿年糕的盤架抽出,放在推車上,再布置新的一盤。一天中,這樣循環往復要擺上六七百盤,但他卻是不亦樂乎,“忙!但也很充實,每天都看著這么多人來加工年糕,讓我們感到年味更加濃厚,心里也歡喜。”
“機器代替手工,不僅解放了雙手,省時省力,也依然保留著我們正宗傳統的老味道!蹦旮饧庸し回撠熑朔礁驹幻襟w譽為金華的“年糕大王”,他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年糕口感軟糯又有韌性,多有顧客青睞,主要是由于年糕大米淘洗淋干即可生產,無須像其他年糕一樣浸泡大米數日,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大米的原香!皻q末年關,年糕產銷火熱,武義建德等地也有許多顧客特意趕來,而我們目前每天至少生產六七千斤,在市場上仍是供不應求!闭f起“甜蜜的煩惱”,方根木笑言現在上門的顧客都比他們來得早。
非遺年糕,是舌尖的香甜可口,也是不少婺城人魂牽夢縈的鄉愁味道。曬糕廣場上,陽光正好,三三兩兩的顧客正晾曬著新鮮年糕,也有三輪車、面包車等在門外準備提貨。眼前,安地鎮居民葉水泉笑容滿面地將一車年糕推出進行晾曬,與其他顧客一樣讓這一塊塊軟糯溫存的年糕經受陽光的洗禮。“農貿市場里買的年糕味道沒有老方家做的好吃,每到年關就惦記著,今天一大早就從安地趕過來,加工了40多斤呢!比~水泉笑說。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年糕大王”,曾經也是金華市建材錳鋼廠黨委書記。2003年工廠改制,方根木與妻子雙雙下崗,那段時間,為了證明自己,他拒絕了老同事的工作相邀,自己尋求出路。之后,又發現了金華人都喜歡吃正宗的諸暨年糕,于是特意回諸暨老家學習年糕技術,并花了2000元從別人手中購置了一臺快要被淘汰的年糕機,硬著頭皮開起了自己的年糕作坊,在不斷摸索中讓老家年糕融入了金華味道。
制作年糕,不僅是文化的延續也是技藝的創新與傳承。那一年,兒子方壘當兵回來,也加入了年糕產銷的隊伍,在一家人齊心協力下,“方高”年糕名聲大噪,生產的年糕產量逐漸占據了金華的半壁江山。而喜愛鉆研探索的“老方”卻不止于此,近些年來,他對加工機器不斷進行改良升級,并申請了專利,自己還獨創了“造粒”環節,提高了蒸汽利用率,讓年糕更容易蒸熟。2019年,方根木這一年糕技藝被婺城區政府列入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去年年初,“方高”品牌還被認定為金華老字號。
色如白玉,香軟細膩的非遺年糕,是婺城人惦念的年味,也是方根木不斷逐夢的最好憑證。他告訴記者,除了傳統的銷售模式,最近,方高年糕加工坊還通過“拼多多”“美團”等線上平臺,讓婺城非遺年糕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也在熱氣騰騰的年糕里,飽嘗著年味與祝福,鄉愁與回憶……
(記者?曹靜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