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節是有情人喜結良緣的初遇,也同樣標志著春節的收尾。在婺城,家家戶戶忙完了走親訪友、招待遠客,便開始熱熱鬧鬧賀元宵,到處可見有趣的古婺風俗。圓圓的湯圓是天上滿月落在人間的心愿,絢爛的花燈是前路錦繡的動人預言。還有那一場東方斗牛活動,承載了五千年華夏和平安定的祈禱;一場迎龍燈活動,寄寓了農耕民俗的豐收祈愿,共同編織起婺州大地上的一家家團圓。
賽賽斗牛祈祥瑞
鑼鼓聲聲,吶喊陣陣,2月5日一大早,在位于婺城區雅畈鎮九同村的銅山斗牛場,一場斗牛賀元宵活動拉開了序幕。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圍觀這場千年傳承的農耕民俗。
第一組入場的兩頭牛被主人精心裝扮,牛角上捆著長長的兩對須。賽場上,兩頭斗牛剛一會面,就較上了勁,一下就讓看臺上的觀眾來了興致。一個正面沖撞,另一個就迎面頂上;一個正面角逐,另一個見形勢不利,就迅速轉而側面進攻,如此僵持,引得看臺上的人跟著緊張起來,發出陣陣“嗷嗷”歡呼聲。很快,兩頭牛的牛角處出現了明顯血痕。拆牛手拿著牛架來到兩頭牛身邊,但任其如何軟硬兼施,兩頭牛依舊躲開旁人自顧自角斗。幸而拆牛手經驗豐富、動作嫻熟,抱住牛的脖頸不放手。牛跑了兩圈后,終于氣力耗盡,停了下來。兩名拆牛手各拽一根韁繩,拍拍牛耳,略作安撫,才喚來牛主人,將牛領回。
據悉,雅畈“斗牛”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民俗相傳為三國時,婺州一帶乃吳國疆土,傳說當年孫權為犒賞將士,頌威猛善戰之功德,承吳越尚武之風,首創“斗牛”賽事。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每逢元宵、端午、中秋,銅山斗牛場都會舉行一次“斗牛”活動,后因物資匱乏等原因中止。1992年,“斗牛”民俗復興,延續至今,活動就在村中水田里舉行。2004年,雅畈新建銅山斗牛場,后作數次修繕。斗牛風俗得以傳承。
燦燦盤龍賀元宵
入夜,在婺城區的十鄉百村,一場場迎龍燈賀元宵活動便開始了。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看月下輝煌的燈火,祈禱來年的心愿。
在婺城,鄉民們鬧的是板凳龍,由一條母龍和三條子龍組成。迎龍燈時,幾名高身大漢舉著母龍的龍頭,母龍身后一人掌一節龍身,另有三人各自單手吊起一尾子龍,時而頻頻頷首,時而歡騰雀躍,搖擺出各種逗趣的吉祥姿態,引得眾人捧腹大笑。但三條子龍不能光顧著調皮嬉戲,嘩眾取寵,主要任務還是為母龍保駕護航,輪流在轉彎處上前給母龍開道,待母龍穩穩地通過,方才尾隨其后疾步跟上。子龍護母龍如斯,于潛移默化中教化村民當敬母亦如是。
遙想當年,村人的生計全靠農耕,自給自足。村人盼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許多少愿就得在母龍后面接幾個板凳。一個勞動力要兩個板凳,一個豬圈、一個羊圈、一個牛圈等都各算一個。每家每戶都不肯落下一份子。于是,母龍后面得接上1000多節的板凳。
融融花燈照街巷
流光溢彩的元宵節里,絢麗的花燈最能烘托節日氛圍。雖然現代人的夜生活早已不缺乏燈光照明,但形態各異、玲瓏剔透、賞心悅目的傳統花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在元宵佳節點亮的花燈,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凝聚著對幸福未來的向往。
聽說了古子城的花燈盛景,呂女士和朋友從永康趕來,他們駐足欣賞錦鯉花燈,在古風布景里拍照打卡,玩得不亦樂乎。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呂女士感慨:“今天的古子城好熱鬧,很久沒有感受到這種‘煙火氣’了。我還看見了很多身穿漢服的小姐姐,看她們著古裝游古城,我們也仿佛穿越到古時,氛圍感十足!”
陳女士是資深漢服愛好者,為了呼應節日主題,她在出門前精心裝扮了一番。著漢服、提花燈,置身于古城里的老街巷,眼見的是金華的過去和現在,沉浸式體驗了一場時間與空間交錯的感官藝術盛宴。除了走街串巷賞花燈,陳女士還參與體驗了猜燈謎、投壺等項目。她說:“希望金華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金華的宋韻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元宵佳節,賞的是花燈,品的是文化。花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輝映著中華民族風俗習慣、審美趣味的演變,也蘊含了始終沒有改變的團圓祈福的文化內核。
圓圓湯圓暖心尖
每到正月十五,吃湯圓是正經事兒。元宵節吃湯圓寓意團圓、圓滿,寄托了對新年的美好祝愿。2月5日,一場“別樣鬧元宵感受金華味”活動,讓這個元宵節更添一份暖意。
早上9時,22組小記者家庭就齊聚婺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習元宵節的由來和相關風俗,跟著專業早點師傅趙春嬌學習制作金華湯圓。與傳統的甜湯圓不同,金華湯圓以春筍、豬肉、豆干等為餡,鮮香可口,是金華特色小吃。在活動現場,小記者們的一雙雙小手把糯米粉團捏扁搓圓,鼻頭上沾了粉也顧不得擦,稚氣的臉上全是認真。當親手制作的湯圓被煮熟飄起,小記者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爺爺,請你吃湯圓!”在社區工作者的帶領下,小記者們分組看望社區周邊的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送上元宵祝福。溫暖就在小手和大手間傳遞。
看著女兒臉上的笑容,小記者家長楊素青深感欣慰:“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傳統文化知識,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通過身體力行傳遞了尊老敬老的優良品德,今天真是有意義的一天!”
家家喜慶賀團圓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在元宵節,元宵是圓的,燈籠是圓的,月亮是圓的,到處充滿著團圓的味道,合家團聚是這一天中重要的事。
對徐女士來說,今年的元宵節和往年有了些不同。“往年元宵節,我都是回家和爸爸媽媽團聚,但今年,我和陳先生一起過。”徐女士和陳先生在去年舉辦了婚禮,這是兩位新人婚后的第一個元宵節。陳先生早就做好了節日安排,白天和妻子過二人世界,享受小家庭的甜蜜,晚上帶妻子回家吃團圓飯,慶祝大家庭的歡聚。
“其實這里還有一位家庭成員。”徐女士掀開厚厚的羽絨服,露出了隆起的肚子,目及此處,徐女士的眼神里總帶著溫柔。她說:“過去一年,我的角色從家長羽翼下的孩子,轉變成為一個小家庭的妻子,未來,我還將是孩子的媽媽。我和陳先生一起成長,教會彼此愛和包容的重要性。新生命的到來,讓我更懂得責任和擔當。在我看來,不只是元宵節,每一個團圓的節日都值得慶祝。因為‘家’是一個很幸福的詞匯,能和家人一起,就能生出無限的勇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