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后,感觸還是頗多的。
其實這并不是我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而是第二次,算是重溫了。雖然已經看過一遍了,但是多年過去,我再來看時仿佛又解讀出了新的事物,懂得了更深層次的道理,同時它也再度勾起了我的回憶。因此,我想用我的故事聯結這部電影以此來表達我的觀后感。
這部電影里的學校翻譯過來叫做“池塘之底”,其實我當時所在的初中和電影里的學校還挺相似的,也是所謂的“差生初中”,進入到這里上學的大部分都是老師眼里所謂的“問題學生”。因為在我們當地,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達到合適分數線的呢就是“好學生”,可以去縣城里的重點學校上學,成為重點培養對象,未來可期;而未達到的學生就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隨便塞進鄉里的中學混日子,熬過九年義務教育即可。而我當時就是以0.5分之差,與所謂的“重點”失之交臂,進入了這所“差生之校”。直到新學期報到那天,我都是絕望著的,看著陳舊而又破爛的教學樓、骯臟而又狹小的教室……不論是上課還是下課,到處充斥著吵鬧而又喧囂的學生,因此,在這里老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講課,而是管紀律。這還叫人怎么學習?當時的我如同身臨地獄一般絕望而又無助,有次,我終于忍不住了,朝著他們怒吼:“你們就不能安靜下來好好學習,為什么天天吵吵鬧鬧,不煩嗎?”可惜我憤怒所得到的回應卻是他們的變本加厲,不時拋來一句嘲諷:“笑話,學習是什么東西,這里是差生學校,要學習滾去重點班去……”那一刻我麻木了,茫然無措,繼而內心的絕望再次如潮水般席卷而來,撲滅了心中僅存的一絲希望。是啊,既然進了這個學校,就是個是差生了,又怎配談學習?也從那一刻起,我內心唯一的不甘瞬間被消磨殆盡,漸漸地,我也墮落了,承認了自己的命運,沒有一絲抵抗的意識。
與電影情節類似的一個地方是,我們也換過新老師,也正是這位老師,讓本來迷茫的我看到了一線希望,也讓我下定決心與所有否定我的人斗爭一番,用實際行動將所謂的“差生”標簽踏在腳下。當時正是新學期伊始,我們班在上學期氣跑了一位班主任之后,來了一名新的女老師,新學期第一個晚自習,她并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樹立各種條條框框,建立很多懲罰機制再加上一個“下馬威”,而是先讓我們看電影,正是這部《放牛班的春天》。一開始我們很抵觸,可是慢慢地我們被電影中的故事所感染……影片結束,我已淚流滿面,感慨自己和電影中的人物經歷是如此的契合,被打上“差生”標簽,被人嘲笑沒出息……隨后,老師就像聊家常一樣跟我們聊了很多,她告訴我們:“你們在我眼里才不是什么差生,我會努力像影片中的老師一樣幫你們把這個標簽撕碎!”一瞬間,我感覺黑暗的深淵中仿佛照進了一束光,其實名為“差生”的我們并不愿自己真的是差生,從那以后,我們班在她的帶領下,風氣慢慢好轉。兩年之后,這個曾經被斷言“沒有一個能上高中”的班級竟有三分之二的人上了高中,其中有五個人進了重點班。
現在再看這部電影,回想起以前發生的事,瞬間有種百感交集之感。這個世界上又有誰會甘愿一開始就是一個差生形象呢?可能偶爾有一兩個人指責你時,你會毫不猶豫的否決掉,可是,一旦所有人都給你貼標簽,對你進行區別對待,在意識和行為上向你灌輸“差生”概念,強迫你進入一個充滿“差生”氣氛的環境中時,你就會漸漸喪失抵抗意識,淪為他人眼中的“差生”。現在想來,其實并不存在所謂的問題學生,從來都只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象不是人,而是問題。最后,我最慶幸的還是我能夠像電影中那些孩子一樣幸運,可以在那段灰暗期遇到我當時的班主任,當我深陷泥沼之時,及時將我解救了出來。無論如何,當初立下的決心終究沒有白費,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