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為詩添意,詩為花增容。近日,金華市第十四屆茶花節暨婺城區第三十一屆茶花花朵展啟幕。開幕式后,茶花產業高峰論壇、茶花產業政策新聞發布會接連舉行,特色花卉展銷會、精品茶花展、婺城非遺展、茶花花朵展、國風音樂會等活動輪番登場,全方面向廣大賓朋展現婺城茶花的萬種風情。
業界大咖齊聚婺城話未來
這場茶花論壇干貨滿滿
金華是著名的“中國茶花之鄉”,茶花產業發達,歷史悠久,文化興盛。3月10日下午,金華市第十四屆茶花節花開共富·茶花產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全國茶花業界大咖齊聚婺城,共商茶花產業振興大計。論壇內容豐富,既有茶花種植栽培、新品選育的相關講座,又有茶花產業規劃建構、開發應用的深度研討,主旨鮮明,內容扎實,為推動茶花產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1重塑婺城茶花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金華作為浙江傳統農業大市,具有經濟作物和花卉種植的傳統,發展茶花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自2006年后,隨著花卉現代化種植技術的發展,茶花原產地優勢被打破,花卉產業內卷逐步加劇,經營效益下降趨勢明顯。”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教授、首爾科學院大學客座教授劉強圍繞金華茶花產業規劃建構的戰略路徑作主題演講。他認為,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必須對婺城茶花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重塑。
婺城茶花產業起步于1997年,當時主要集中在竹馬鄉,以家庭種植為主,產業規模較小。2003年—2006年是婺城茶花產業快速發展期,2003年國際山茶物種園落地婺城,第十六屆國際茶花大會在金華召開,進一步把茶花產業提升到新的高度。2006年,全區華東茶花種植面積最大時達8000畝,畝均效益約1萬元,致富帶動效益明顯。而如今,婺城傳統茶花種植規模下降,帶動致富能力減弱,重塑婺城茶花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
“我建議,可以高價值目標消費群為依托,聚焦婚慶禮儀、城市景觀花卉、海外出口等,提升花卉終端市場的規模和銷量,形成布局完善、滲透度高的花卉終端銷售體系。”劉強說,此外還應以消費需求為導向,拓展花卉產品線,引進和開發新的花卉品種,形成更加合理的產品結構,并以科技為支撐,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和開發花卉新品種,形成產品競爭的差異化優勢。同時也要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通過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等方式,提升花卉產業的整體實力,帶動婺城茶花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聽完劉強教授的生動演講,婺城區僑聯副主席、山山家食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平深有體會。“茶花的作用在大眾的認知中主要以觀賞為主,受地域、花期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受限。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不能通過深加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云南有鮮花餅、河南有牡丹餅,金華也可以有茶花餅。”王平建議,可以挖掘可食用的茶花品種,將其提煉加工做成食品原材料,一方面可以拓展茶花產業,另一方面也能引導種植戶定向種植,增加經濟收入。(記者張紅星)
2加強新品培育與保護,助力產業持續繁榮
“國內外共有2萬6千多個茶花品種,主要分布在14個國家,中國位列第三……”論壇上,中國林業科學院亞林所研究員李紀元作“茶花新品種培育與輕基質栽培標準化”主題演講,從全球茶花品種現狀、茶花新品種培育認定,到茶花輕基質栽培、目前存在問題及建議等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破解茶花新品種培育難題的可行之路。
其實多年來,婺城區一直大力推進茶花新品種選育,特別是在省市林業部門的支持下,建成了全世界收集山茶物種最多的國際山茶物種園,茶花品種達1500余個,占世界山茶物種數量的80%,是第一個致力于收集、保存、栽培、馴化、育種、利用和科普宣傳山茶屬植物種原種的公園式專類園,成為金華萬畝茶花基地的龍頭,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又一休閑景點。
茶花新品種培育是茶花行業得以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動力,茶花新品種保護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新品種保護的目的是發展,是通過維護育種者權益來保護他們開發新品種的積極性,只有利益得到保護,才有積極性和財力投入育種研發,才會有更多更好的新品種涌現,產業發展才能得以良性循環。”中國花卉協會茶花分會副會長、廣州棕科園藝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強民說。
“目前,我國新品種推廣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幾年,我司在新品種保護與推廣方面做了諸多嘗試,例如成立業內首個新品種保護聯盟,打造新品種供需平合,積板宣傳新品種保護與有序開發新思維……”趙強民深耕茶花行業數十年,在論壇上,他從自身經驗出發,圍繞“棕櫚四季茶花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推廣”作了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之余,趙強民也對婺城茶花產業的發展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既要篩選最適宜本土產業化發展的品種,成為全國茶花市場需求的主要供應源頭之一,也要保持品種多樣性的優勢,成為茶花玩家的樂園,同時在標準化和規范化上多下功夫,并持續開發衍生產品,才能實現茶花產業的不斷壯大和茶花文化的持續繁榮。
3不斷延伸園林綠化應用,讓茶花文化開遍婺城大地
“豐富的茶花資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園林綠化景觀和多種多樣的茶花文化產品,為發展城鄉園林綠化和豐富人們文化藝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論壇上,中國花卉協會茶花分會會長施德法以“一城花木滿城景——專論茶花及其他花木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為題發表演講,提到茶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建議進一步推進茶花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實現大地景觀化、城鄉園林化。
近年來,婺城區把辦好茶花節、發展好茶花產業作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連續舉辦十四屆茶花節,茶花產業不斷壯大、茶花文化持續繁榮、茶花品牌日益打響,已成為世界名貴茶花、中國山茶種苗最大的種植基地和銷售基地。為進一步擴大茶花影響力,提升茶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婺城區接連打造了中國花卉苗木產業智慧博覽園、金華茶花精品園等項目,對普及茶花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婺城茶花產業要想進一步發展,施德法認為首先要改變花農們傳統的種植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在原有基礎上再加強茶花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實現茶花種植現代化、規模化以及銷售、售后服務一體化,以精細化管理推進茶花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施德法還從“鄉村振興”與“鄉村園林”方面提出了建議,他認為要加快鄉村園林建設,通過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鄉愁、鄉韻、鄉魂”三鄉交合、“花園、果園、菜園”三園結合,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聽完施德法帶來的精彩演講,婺城區僑企負責人、浙江金大康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繆雪榮頻頻點頭。“茶花產業的長足發展,不應只停留在茶花種植戶以及研究人員身上,而是應該形成全民意識,進一步增強市民對茶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繆雪榮建議將茶花公園進行翻修,園林設計上可融入更多的茶花元素,園內茶花可采用捐贈形式并在樹上掛牌,讓市民實現觀賞的同時,也將茶花文化更好地向全市市民和各地游客進行輸出。
婺城民間文藝家
唱響《山茶花之戀》
三月的春風拂面,青春的思緒翩翩,化作茶花園里的歌聲一片,引來一眾賞花游客頻頻圍觀。日前,在婺城區竹馬鄉的茶花園里,由婺城民間文藝家施筱龍、南蠻玉、張昌堯、范建通、李琦、方洪武等自主創作的《山茶花之戀》MV正在緊張拍攝中。這一陣清新的原創音樂風也成了這場茶花盛會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東風吹送,茶花吐蕊,滿城花開錦衣香。柳眉新綠,桃腮初紅,燕子風箏滿天飛。看見山茶,想起金華,我的姑娘在何方?”質樸的男聲輕啟,細數著春到金華,燕子翩翩起舞繞山茶。這似曾相識的畫面牽引著思緒回到青蔥歲月:“騎著單車,穿過記憶,通濟橋頭看星星。啊,美麗的山茶,少年的花。我的姑娘,在小鳥的歌聲中,迷路了,迷路了……”
緊跟著,清亮的女聲對唱:“尖峰山下,小院讀書,雨后清晨采松菇。花圃溫暖,群芳孕蕾,無酒已有三分醉。看見山茶,想起金華,歡聲笑語似露珠。翻閱舊字,翻新花顏,幾回夢里回江南。啊,美麗的山茶,多情的花。我的少年,在蝴蝶的夢中,醒來了,醒來了……”山水為依,山茶為媒,這是多少人青春的回響。少女迷路了,少年醒來了,卻無奈錯過了。
這首飽含情意的山茶花主題青春戀歌由婺城民間文藝家施筱龍發起制作,婺城詩人南蠻玉作詞,新金華人張昌堯作曲,婺城鄉土歌手范建通及青年音樂人李琦演唱,寄托了他們對山茶花之城金華的脈脈深情。
“茶花是我們金華的市花,金華人是在山茶花叢里長大的。山茶花就是我們心中最深切的眷戀,它是我們心中的一朵花、一片云、一個聲音,又或許是一個人。我們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創作了這首《山茶花之戀》,就是想把金華人的山茶花之戀講給更多的人聽。我們也想通過這首歌,宣傳金華市花山茶花,向這個茶花綻放的春天獻禮。”施筱龍說。
談及《山茶花之戀》的歌詞創作,詩人南蠻玉介紹,這首歌寄寓了對茶花之城的深愛和對青春年華的懷念,她以情歌的形式書寫茶花,讓茶花之美有了人間之情,歌中的花就是人,人就是花。南蠻玉從事過多年文旅宣傳工作,她說,非常愿意為打造山茶花文化IP盡綿薄之力,祝愿婺城的美名能通過山茶花傳播得更遠。“拿到這首詞,我看了第一遍,就感到這是一首有動感、有情調、有內涵的抒情歌曲。歌詞畫面感非常強,有景有人有情感。詩意的語言蘊藏了天然的節奏和旋律,讓我如遇見山茶花、遇見初戀一般怦然心動,作曲也隨之一氣呵成。”張昌堯說。在這首歌的編曲過程中,張昌堯使用了八六拍的節奏,讓歌曲在動感中抒發情感,設計了男女對唱的形式來表達美麗的金華、幸福的人們和陽光下的心情。
歌曲初次錄制合成后,兩位演唱者都倍感興奮,《山茶花之戀》曲調優美,歌詞于款款訴說中牽動著他們的心弦。
范建通介紹,這首歌讓他回憶起青春時的各種畫面。他曾在婺州公園賞茶花,通濟橋頭納涼,約三五好友騎著單車一起去爬尖峰山。29歲離開金華后,他奔波于全國各大城市,偶遇山茶,總能喚起他對故鄉金華的思念。2021年,范建通游子還鄉,這份對山茶花的愛戀愈發深刻而具體。這份浸潤于心間的復雜情感被他融入到《山茶花之戀》的演唱中。
李琦則以其專業的演唱、細膩的情感體驗詮釋了她對《山茶花之戀》的理解。“演唱中,我仿佛看到一對親密的戀人在茶花盛開的季節,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愛。山茶花是他們青春最美好的見證,卻也是他們心頭最遺憾的一粒朱砂,甜蜜又惆悵。”李琦說。
談到《山茶花之戀》MV的攝制,青年攝影師方洪武說,“我們特意選擇了金華國際山茶物種園、中國茶花文化園、通濟橋等有地標性的外景,按微電影的攝制手法,以山茶花和戀情為主線貫通全片,在畫面中更多地呈現婺元素,力爭讓《山茶花之戀》MV成為一個宣傳金華、宣傳山茶的載體。”
(記者張苑攝影方洪武宋紹生余思潔邱兆林)
千朵萬朵壓枝低
婺城茶花展看點多
“音樂城市、迷茫的春天、白天鵝、紅露珍、伊麗莎白織女……”“紅的、粉的、白的……”這兩天,特色花卉展銷會和精品茶花展在市人民廣場和竹馬鄉下張家村舉辦,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位)茶花種植企業和大戶共聚于此,分享種植經驗,推介茶花文化,助推產業發展。現場,千姿百態的茶花爭奇斗艷,市民和游客們紛紛駐足了解欣賞。
圓柱狀、花瓶狀的茶花造型你見過嗎?來自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的茶花種植戶張濤熱情地向市民介紹其樹形高大而又風格獨特的茶花。“這株像玉瓶形狀的茶花,由24棵小紅露珍茶花苗編織而成,已經培育了十多年,寓意平安富貴、家庭幸福!”從張濤處了解到,類似形狀的茶花在市場上并不多見,因此市場寬廣。“我種植茶花二十多年,研究這一花瓶造型的茶花已十多年,我也希望通過這次茶花節,讓金華的市民朋友了解喜歡我們四川的茶花。”
層層疊疊的花瓣、密密麻麻的花朵見證了本屆茶花節展品金獎的誕生。“這顆茶花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叫伊麗莎白織女,每一朵花由八九十片花瓣組合而成,溫婉的粉色搭配碩大的花盤,非常引人注意。”來自竹馬鄉的花農徐小華介紹道。據了解,徐小華是婺城最早一批茶花花農之一,24歲起就開始在行業里摸爬滾打,如今,憑著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他成了公認的“嫁接能手”,其三十多畝的茶花基地內有三百多個品種,幾萬株茶花正迎著春風盡情綻放。“以前我們需要上門推銷茶花,現在銷路根本不用愁,顧客遍布全國各地。”幾十年來,徐小華見證著金華茶花產業的蓬勃發展,他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了解茶花,愛上茶花。
“直播間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手里山茶花皂,是古法純手工制作而成,滋潤皮膚,溫和不刺激,不污染水源……”現場,金華市愛心女人聯合會公益項目助農團隊成員們正運用直播的形式線上推廣茶花及衍生產品。“這些手工皂是運用古法技術扶植女性花農創富的項目,我們希望通過豐富茶花產業的附加產品,更好地發揮茶花的經濟效益,帶動花農共同富裕。”“微光提亮”公益創投項目負責人李紅梅介紹道。
衣袂揚,春花展。現場,一群身穿漢服的茶花愛好者穿梭在花叢中間,好似與時光來了一場碰撞,格外吸睛。“大家好,這里是金華市第十四屆茶花節暨婺城區第三十一屆茶花花朵展,現場有幾百種茶花……”這群茶花愛好者們正通過直播推介茶花,向觀眾介紹金華茶花的文化、發展歷程以及特色,吸引了近千名觀眾收看。“在很多年輕人的印象中,茶花一般是大紅色,其實我們的茶花早已更新換代,品種顏色造型豐富多彩。”漢服愛好者羅枝枝說,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茶花文化,傳承茶花文化,為茶花產業注入年輕的活力。
(記者彭麗莎部分攝影黃詩媛)
茶花朵朵開非遺引客來
3月10日,走進竹馬鄉下張家村,百余棵山茶爭奇斗艷,吐露著春天的氣息,熙熙攘攘的人群探尋著各處的熱鬧。玳玳膏、婺繡、桂花糕、烏飯、糖畫、傳統編織等婺城非遺美食、技藝吸引著游人的目光。
婺繡非遺傳承人吳方希蔓帶著精美的茶花刺繡、手工編織花束前來,熱情地向游人介紹著婺繡的歷史與技法,令人大飽眼福;在婺城傳統編織技藝傳承人王珺那兒,則滿是可愛靈巧的兔子燈籠,現場,她還手工編織手提籃,動作嫻熟、成型美觀,不少游客前來詢問購買。
在另一邊,下張家村村民高文秀正售賣著自己制作的紙杯蛋糕、飲品。“我從前一天下午六點鐘就開始準備了,一直做到了凌晨四點,就想著今天天氣炎熱,給大家降降溫、解解饞。”
一場茶花盛會,邂逅非遺魅力。“將茶花節和婺城非遺展結合起來,既展現了茶花的獨特魅力,又能讓非遺文化走進大家的視野,相得益彰,這是本次茶花節的一大特色。”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說道。(記者范卓崢攝影周金權張曉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