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茶花開遍婺州大地,宋時的風雅穿越千年時空。近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省文聯主辦,《宣傳半月刊》雜志社、金華市婺城區委宣傳部承辦的“文化潤富浙里最宋韻”金華婺城站暨“品讀婺城·婺風宋韻”大型媒體采風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新社、人民網、新華網等20余家新聞媒體記者,以及商業媒體平臺編輯主播齊聚婺城,品讀婺城,用媒體人的視覺發現婺城、了解婺城,為婺城城市品牌的形成與推廣,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外宣格局出謀劃策。
宋韻千年燃動美麗婺城
“婺城地處浙江之心,因遙對天上婺女星而得名,于東漢設縣,三國分郡,隋代建州,宋都南遷后成為陪都,一度曾是‘天下’文化之中心……”儀式上,區文聯、區文旅體局、雅畈鎮交流了“婺風宋韻”相關經驗做法。近年來,婺城積極挖掘弘揚“宋韻文化”的精神內核,因地制宜實施安地鎮“婺風宋韻”文旅產業帶等可落地、可形成產業的項目,積極衍生開發“宋韻文化”文化業態,提高婺城文化能級,推動浙中文化新高地的建設。
浙江省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形成宋韻文化挖掘、保護、提升、研究、傳承的工作體系,要著力把“宋韻文化”打造成為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金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于宋都南遷后成為陪都,人文底蘊深厚。如今,婺城作為千年州府地,業已成為當今浙江文化大發展的后起之秀。
婺城區文聯主席沈根新將婺城打造“婺風宋韻”文化品牌的主要做法概括為:堅持一個導向,做足五韻文章,注重兩個結合。“堅持一個導向”即立足本土文化(婺文化),著重弘揚“宋韻文化”的精神價值,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宋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真正促進人民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五韻文章”則是綜合考慮婺城的“宋韻文化”有什么、能夠做什么、可以為婺城帶來什么來確定的,包含“婺學思想之韻、愛國氣節之韻、創新開放之韻、人文藝術之韻、生活美學之韻。”“兩個結合”即政府倡導與民間發力相結合及文化與產業相結合,旨在激發社會組織與民間力量創造活力,參與宋韻文化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婺風宋韻”創意大賽,鼓勵文藝創客衍生開發“婺風宋韻”系列文創產品,策劃相關文化活動,既滿足百姓精神生活,又促進婺城文化、文旅經濟發展。
古婺新風點亮美好生活
在此次采風活動中,一眾媒體人走進婺城的繁華市井,叩開婺鄉人家爬滿斑駁的門扉,于古韻新風的碰撞中尋味婺風宋韻。
他們走進安地鎮巖頭村的婺派古民居,聆聽緘默的琴人在宮商角徵羽的古老音律里訴說高山流水的靜謐與浩蕩;他們來到“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邂逅頭尾黑、中間白的“金華豬”,了解它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帶給婺州人的豐饒與驕傲,感受它于當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演繹的童趣與美好;午后,他們趕往山茶花的盛會,在“茶花村”里非遺美食節里品嘗好滋味;待到萬家燈火,他們來到婺州古城,登臨萬佛塔,游覽宋韻一條街,感受宋時煙火……
“婺城給人感覺特別宜居,巖頭村的扎染和古琴非遺文化都很值得挖掘,包括在金華鐵路文化公園和婺州窯博物館,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金華是一個很有情懷的城市。”《浙江日報》的攝影記者鄭景懷說。
來自“新浪浙江”的顧珂妤說:“我比較大的感受是,婺城區在農村建設上是走在前列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婺城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之一。我們走了幾個村子,都各有特色,適合游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地,他們的模式十分健康,既傳承推廣了非遺,也能帶動村民的經濟發展,還能吸引游客。”
中國青年報社高級記者李劍平說:“婺城物華天寶,文化底蘊深厚,既有南朝沈約登樓題《八詠詩》首開詩韻之風,又有南宋呂祖謙承理學而創婺學,還有李清照描寫金華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更是成為流傳千年至今的佳作。面對這樣一座歷史文化寶藏,當前需要做的一項工作是,深度挖掘人文歷史的內涵,與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融合起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借助各級各類媒體平臺,全方位廣為傳誦、傳播婺城的好故事、好聲音,助力婺城宋韻文化高地建設。”
中國報道網記者喬安說:“融媒體,是在大切口下的一盤布局,改變了以往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公眾號等各種媒體途徑各自為政的弊端。在宣傳部統一領導布局下實施媒體分發新戰略,以新思維、新架構、新謀篇發出更強聲音,實現從謀勢、謀篇到謀局的系統變革,這次活動是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統籌發展的一次聯絡和嘗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