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金華山發展旅游動員大會在婺城區羅店鎮召開,會上討論熱烈、發言不斷,當談到大力發展九龍村鄉村旅游的規劃時,在座的黨支部書記諸葛本灶不由振奮欣喜,展望未來,一幅波瀾壯闊的鄉村未來圖景仿若猶在眼前。
天然溶洞
收藏著村莊歷史記憶
初春時節,群山環繞中的羅店鎮九龍村披上了一層裊裊青煙,該村位于金華山中心地帶,于國家級雙龍洞風景區旁,其中阡陌交通,屋舍儼然,聽得見潺潺流水,鳥雀鳴澗,又有雞犬相聞,笑語寒暄。
游步村莊,可見鄉愁記憶館、農耕文化館等挺立在廣袤鄉間“勃勃生長”,在將豐富多彩、特色各異的鄉土文化一一收藏的同時,積淀著深厚悠久的歷史記憶,成為了村莊里一道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史料記載,九龍村很早便聞名于外,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村中的天然溶洞“白衣洞”,而白衣洞就位于村莊東北部一公里處的紫微山上。
追隨著諸葛本灶的腳步前往,只覺山路漫漫,卻并不坎坷。“我們腳下走的路是村民們一起出資修出來的,一階階拾級而上直通白衣洞,而每一段路上都刻有村民們的名字。”諸葛本灶介紹說,九龍村始建于宋朝,歷經千年歷史滄桑,期間曾有興衰,但因該村山清水秀,使得不少人在此落腳。近年來,盡管村民們姓氏不一,祖先來路不同,但卻無礙村莊日益擴大,因而也形成了九龍村特有的“性如灰泥,凝聚團結;情似大山,寬厚包容”的民風精神。
約摸十五分鐘后,漸漸地,白衣洞中自然風光豁然開朗。除了石桌、石筍之外,洞內還有造型多樣的石壁,寶相莊嚴的神佛,一路觀賞,奇特瑰麗的自然景觀和歲月沉淀后的人文風韻交融在一起,令人頗有踏上了時光探秘之感。“村上有三個溶洞,都有千年歷史,除了白衣洞、羅漢洞之外,還有一個講堂洞,因徐霞客到過此地,以及南朝梁代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劉孝標曾到洞中授課,故而得名。”諸葛本灶說,因這些溶洞地處偏僻不易發現,戰爭時期,不少村民為了躲避槍火都藏匿于此,而這些溶洞相對于村民們而言,便成為了庇佑他們的一塊福地。
關于溶洞的故事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是,三個溶洞皆是天然風韻、原始狀態。諸葛本灶表示,他們有意在保持洞內原有自然形態的同時將其合理開發,實現溶洞生態旅游與研學活動相結合,或許這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為山村致富的一條道路。
“靠山吃山”
會“養山”才能把路走寬
走出溶洞,站在半山腰處遙遙遠望,那座聞名遐邇的“小冰島”于漫漫薄霧中盡收眼底。這里是九龍村廢棄礦址,也是當地最熱門的打卡點之一。移步換景,只見黝黑峻峭的山體高高聳立,倒映在清澈見底的碧水中波瀾不驚,來自各地的游客們倚在巨大的捕鯨船前愉快合影,也有附近居民帶著孩童坐在草坪上,靜享午后的安寧。
“這里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礦山——九龍礦,是我們全村人的‘寶藏’。”在當地村民的記憶里,九龍村從宋朝開始就以砍柴燒石灰為生,改革開放后,他們利用九龍礦石資源優勢,1980年創辦了水泥廠,年產水泥上萬噸。到了1996年,憑借機械化運用,年生產水泥達15萬噸,礦山開采年生產達100多萬噸……
“當時村民們大多都在水泥廠上班,而年輕人們就靠拉礦石、搞運輸為生,大家齊心協力,大干特干,因此許多家庭也逐漸殷實了起來。”諸葛本灶感慨說,今年68歲的他,當年也是水泥廠的負責人之一,見證了村莊積極蓬勃的發展,而那一幕幕揮汗如雨,依舊無比燦爛的笑容仿佛猶在眼前。那些年,他們充分發揮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幅度地提高了全村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多的村民購置了家電,開上了汽車,而九龍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婺城區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美好生活讓村民們臉上的笑容更多了,然而,他們卻忽視了塵土飛揚的礦山給村莊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2003年,由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接連關門,水泥廠也就此關停。到了2013年礦山也關停了,村莊700多人的生計因此斷了大半。“現在九龍村是一個薄弱村,沒有了經營性收入,就靠著水庫承包養鱉的2萬元收入。2016年,我們為村里18歲以上村民辦了失地保險,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諸葛本灶說。
雖是如此,但往日里熟悉的機械作業隆隆聲消失了,年輕人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漸漸地,村莊安靜了下來,失去了原有的熱鬧與活力。經年累月,如何消薄,再復九龍村的榮光便成為了村兩委一直以來的心頭大事。
生態復綠
新的故事在這里演繹
2021年某一日,一如往常,位于礦山不遠處的農家樂老板娘諸葛月琴正在廚房間顛勺起鍋,忙得不亦樂乎。不知從何時起,她逐漸發現村上不斷有游客向她們詢問礦山遺址,這些游客大抵是年輕人,皆是精心打扮,提著照相機三兩結伴地去,并沉浸在那冷冽粗獷的風景中,“咔咔咔”地拍出幾組照片,欣喜地分享在社交平臺上,又吸引更多游客尋來。“我在村上開店20多年,得益于‘小冰島’名聲在外,這兩年的生意明顯好過從前,店門雖小,熱鬧的時候一天也有三四十人。”諸葛月琴笑說。
閑暇的周末里,駛入村莊的車輛愈來愈多,一些時候,村中黨員干部、志愿者們會穿上紅馬甲前往指揮維序,這讓他們陷入了幸福的煩惱。“小冰島”的爆紅,讓家鄉變成了網紅村,使沉寂多年的村莊漸漸恢復了往日的人氣,在讓當地村民嘗到甜頭的同時,也有陣陣的咖啡香飄入這熟悉的土壤。
走進浮光咖啡館,悠揚的音樂綿綿入耳,所見是成排的書籍,復古的鋼琴,還有各類影像CD……灰冷的礦山腳下,原本這里只是一處閑置的農房,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家獨具韻味的鄉村咖啡館,讓不少游客流連此間。
咖啡館老板鄭博文是杭州人,主營傳媒工作的他因五六年前來到小冰島拍婚紗照,被這里獨特的礦山風景吸引住了,于是一家更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審美和喜好的咖啡館便應運而生了。“在鄉村創業,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在靠好風景換來好‘錢’景的同時,我希望來打卡的游客們能在我這里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靜心感受鄉村中的美好生活。”鄭博文說。
送走機械轟鳴的采石聲,迎來四方游客的歡笑聲,這也讓村兩委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也探索出“靠山吃山”不一樣的發展內涵。
諸葛本灶告訴記者,在礦山遺址的生態修復治理中,目前已完成安全隱患整治等相關工作,去年,礦石清理等遺留問題皆已得到妥善解決。如今,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新綠,塵土飛揚的景象無跡可尋,一場場研學活動在這里開啟,一個個嶄新的故事將在這里演繹……
“我們要將礦山遺址打造成特色文化村,并將九龍村現有資源都利用起來,積極探索富民強村新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談到村莊未來的發展,解鎖“綠色密碼”的諸葛本灶信心滿懷。他表示,結合未來鄉村發展概念,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的計劃,他們將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團隊進行落地設計,在第一年通過財政資金投入,實施礦山生態修復、礦坑公園建設村,啟動強弱電下地、雨污管網下地等村莊基礎設施項目,提升村莊環境,夯實旅游發展基礎。同時,村集體統一流轉閑置農房,以礦山遺址文化為核心,積極利用鄉賢資源撬動社會資本引入礦山、露營、垂釣、汽車電影及主題民宿等特色旅游項目,豐富旅游體驗產品,提升集體收入。之后,他們還將啟動實施村莊道路白改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景觀節點,進一步美化旅游環境,打造“余村模式”的金華樣板,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村民們的幸福靠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