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曹靜怡)“南山北山競秀、白沙婺水匯流”。在婺城區白龍橋鎮新昌橋村,沿著白沙溪巡河檢查,細致入微地對生活垃圾、廢棄物進行清理,是村級河長柯建康這些年的日常。十多年來,他無數次走過這段沿溪岸,見證了白沙溪的點滴變化。“河里的垃圾基本上沒了,水變清了,小時候記憶中的白沙溪又回來了。”
一條溪,養育著兩岸人,也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十年前,村口的白沙溪還是水葫蘆的“天堂”,垃圾成堆、惡臭熏天,是“臟亂差”的重災區。打好這場治水翻身仗,婺城區沒有退路,更沒有局外人。伴隨“五水共治”“浙中生態廊道”等系列項目的跟進實施,沿線各村狠下決心、全員上陣,黨員干部帶頭下河打撈垃圾,清理河道,又通過多樣宣傳、“鐵腕手段”形成治水的攻堅合力。
林深見路,水遠見心。如今的白沙溪已換“新顏”,天才剛亮,已有不少居民在溪邊展開晨練,一撥又一撥人行走在寬敞平坦的浙中綠道上,身影倒映在溪水里,形成一幅幅“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母親河哺育著世世代代的婺城人,為了這一江清流,我幾乎每天都會走上一次,巡河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柯建康說,目前村中還有不少村干部和保潔員陸續加入巡河隊伍中,巡河的力量在不斷壯大。
白沙溪的美麗蝶變也是婺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深化治水護水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我省拉開“五水共治”的序幕,婺城區全面加快推進治水工作,從金華最臟最臭的長湖入手,打響“五水共治”的第一槍,圍繞黑臭水體整治、剿滅劣V類水、“污水零直排”、水生態修復、“美麗河湖”創建等工作,迎難而上、不斷攻堅克難。在破難中還逐步健全“一河兩長”“一河兩員”“一口雙哨”責任體系,配套河長管理、巡河、考核、督導的一體化智慧治水平臺,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涉水堵點。截至今年,婺城已5次蟬聯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
做好“水文章”,婺城也從一些“細微”之處下功夫。這幾天,城東街道通園溪旌孝街社區的居民們都在關心一件事——眼前路段污水管網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各項施工作業都在緊張有序地推進中。
“這一段污水管網的承載能力早已跟不上需求,尤其到了雨季,污水外溢現象頻發,溪水發黑發臭,嚴重影響居民們的生活環境。”婺城區住建局市政服務中心主任莊獻民介紹,通園溪區塊是今年婺城“城鎮污水管網提升改造”連片面積最大、提升改造難度最高、典型最集中的項目,為解民憂、暖民心,相關部門迅速展開行動,快速摸清底數,通力協作,捋順過程,抓緊實施污水干管遷建工作,總體進度已完成30%,預計12月底完工。
工程好不好,百姓最清楚。區別以往的是,此次污水管網改造提升采用傳統工藝和非開挖頂管工藝結合,以最大程度降低對居民出行、生活的影響。“一條條污水管道,一根根排水管,猶如新生的血管,‘改’到了我們的心坎上,現在大家都盼望著一個更美的人居環境早日到來。”社區居民張文莉笑說,也為這既有速度也有溫度的民心工程點贊。
近年來,為解決管網改造“群龍治水”困局,婺城推行“3+”改造模式,總結提煉“十全法”,“運維先行全程介入”工作法,促進“五改、管改、污水”有機結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806個,成效顯著。如今,一個個管網提升改造項目接踵推進,在暢通城市“微循環”,優化人居環境的同時,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十年治水路迢迢。用心用力寫好水利發展答卷的婺城,讓治水成果“反哺”社會,清澈動聽的水流聲奏響了發展強音,而伴隨著身邊洋溢著的一張張幸福笑容,一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美麗畫卷已逐步展現在眼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