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畈水庫
白沙溪
婺江畔
乾西長湖
金蘭水庫
梅溪
記者 曹靜怡 徐樂 圖片由區治水辦提供
日前,婺城區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優秀縣(市、區)“大禹鼎銀鼎”,這是婺城第五次獲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
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婺城是金華市的主城區、核心區,金義黃金主軸的重要節點,也是文化禮儀之邦、仙山秀水之都,“南山北山競秀、白沙婺水匯流”是婺城人民心中最深的眷戀。全區擁有4億立方米好水,是金華百萬市民的“大水缸”,Ⅲ類以上地表優質水達98.4%,是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水資源,是婺城區極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做好“治水”這篇文章尤為重要。
十年治水路
●2013年開啟金華江治理一期工程建設
●2014年建成九峰水庫,獲評2017-2018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
●2015年啟動“五水共治”十大專項行動
●2016年爭創“清三河”達標區
●2017年剿滅劣V類水、深化河長制、建廊道示范項目、打造美麗風景線
●2018年創新河長制,打好“五水共治”鞏固戰、攻堅戰、持久戰
●2019年大力推進“污水零直排區”、美麗河湖建設
●2020年高標準打造“婺城水·幸福城”品牌
●2021年推進數字化賦能治水體系和治水能力現代化建設
●2022年推進治水體系和治水能力現代化,持續擦亮婺城治水“金名片”
十年來,婺城“治水”工作一直都在全省前列,先后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世界級榮譽。
●2014年至2018年間
連續獲得市級“五水共治”優秀縣(市、區)稱號。
●2016年
獲評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勝縣,同年成功創建省“清三河”達標縣。
●2020年
12月8日,國際灌排委宣布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全國共23個、全省第6個、金華市首個),是婺城建設“重要窗口”一項具有國際辨識度的標志性工程,成為婺城一張閃亮的世界級“金名片”。
●2023年
通過自主申報、網絡投票等參選方式,婺城“水墨瑯琊、世遺小鎮”入選2022年省第一批“水之旅”精品路線,成為金華市唯一一家。
目前已建成白沙溪、武義江、雅干溪、金華江等省級美麗河湖4條,莘畈溪等市級美麗河湖1條。
截至今年,累計5次獲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
同年2月,水利部公布第二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位于婺城的金華市梅溪水利風景區成功入選(全省僅3家)。
深化“五水共治”繪就百姓幸福底色
自2013年浙江省拉開“五水共治”的帷幕以來,婺城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水域整治,縱深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從“治水”“護水”到“興水”,成效明顯,碩果滿滿。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7月,婺城區建成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為一體的九峰水庫,列入省“十五”百項重點建設項目和省水利廳“十五”十大新建項目,獲評2017-2018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3年開啟金華江治理一期工程建設,涉及堤防總長度為11.16km,工程總概算為2.1億元,桐溪三聯村至金蘭交界金華江左岸堤防形成了完整的防洪閉合圈,滿足20年一遇防洪標準。2016年完成白沙溪河道治理,總投資約1.2億元,治理河長15公里。此外,婺城區多管齊下積極落實“千庫保安”和“強塘固房”等工程,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高質量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近年來,婺城區克服老舊小區多、基礎薄弱、垂直管理單位多、協調難度大等諸多困難,以最大決心、最實舉措、最優效果,高質量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截至目前,婺城區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實施項目1萬多個,任務數806個生活小區基本完成、18個鄉鎮、5個工業園區、5000多家工業企業、2000多家“六小”行業、20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治水成效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幸福感走在全省前列。
落實完善“河(湖)長制”
通過落實完善“河(湖)長制”,健全“一河兩長”“一河兩員”責任體系,統一開展全域河長巡河活動,深化加強河長星級管理、一月一提醒、流域共建等相關制度,抓實河長日常管理和量化考核,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涉水堵點;因河施策,科學編制完成婺城縣級及以上17條河道的“一河(湖)一策”實施方案;更新完成縣級河(湖)長公示牌70塊,鄉村二級河(湖)長公示牌244塊,順利完成雅干溪的河湖健康評價。得益于此,金華江(婺城段)入選浙江省2022年“美麗河湖”。
做好水質監測
婺城區通過健全河長信息、建立河湖檔案、搭建視頻監控、設立水情水質監測點等措施強化數字賦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智能化長效管護,逐步實現河湖智慧管理。截至目前,全區45條河流,64個鄉鎮支流交接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63個,占98.44%,Ⅴ類水質斷面、劣Ⅴ類水質斷面實現清零。此外,婺城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統籌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目前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實施項目1萬多個,806個生活小區基本完成創建工作,18個鄉鎮、5個工業園區、5000多家工業企業、2000多家“六小”行業、200多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治水成效不斷提升。
落實水源涵養保護
多年來,婺城區始終堅持把飲用水水源保護作為保障環境民生的首要任務,多措并舉,取得明顯成效。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成立金華市婺城區莘畈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對莘畈水庫的環境保護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資金保障:通過建設水源保護生態濕地工程保護生態濕地范圍總面積55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39670平方米,陸地面積15330平方米;2018年安裝高度為1.7m的浸塑電焊網的物理隔離設施1.72萬米,2022年庫區庫岸線范圍內實施視頻監控全覆蓋,共安裝監控75處,有效控制群眾進入庫區開展對水質有影響的活動。
提升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在鄉鎮、村落實專人對農村飲用水工程進行監管和技術指導,形成區、鄉、村三級聯動的農民飲用水管理機構體系。合理制定水價,規范水費收繳,逐步推行用水定額管理、超額累進加價等制度降低水源浪費,提升公民節水意識。
治水成果造福百姓
為鞏固和提升“五水共治”成效,婺城區切實從解決好百姓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出發,在各村居建設起一座座高顏值生態洗衣房,讓村民們從蹲著到站著,水從直排到納管,既方便了人、美化了岸,又減少了安全隱患,促進河道水質提標。
治水十年來,婺城區始終將農村用水安全問題作為民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相關部門瞄準短板弱項,穩定水源、完善管網、加強管理,努力構建以城市供水縣域網為主,鄉鎮局域供水為輔,單村供水為補充的供水新格局。2019年至今,婺城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沙畈水庫、金蘭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近五年,婺城區農村飲用水總投資額4.8億元,涉及13個鄉鎮街道,163個村,23萬人口,在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的同時,按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快進鍵”,全面解決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
做好治水的后半篇文章
一直以來,婺城區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著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的新征程中,做優“水文章”,謀劃“水經濟”,打好“生態牌”。依托生態廊道主題功能區項目建設,除了舉辦燕語湖釣魚人運動會以外,還開展了竹馬鄉茶花節、金華仙源湖桂花節、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等系列特色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婺城區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形象。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諸多大型體育賽事紛紛落戶婺城,推動“賽事+社交+電商+制造”跨界融合,讓鄉村旅游受到了更多的青睞。據悉,2022年,全區接待游客342.4萬人次,收入46.7億元,鄉村旅游收入4.05億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接下來,婺城區將以“水墨婺城”建設為統領,高質量推進“五水共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不斷推進治水體系和治水能力現代化,持續擦亮治水“金名片”,全力助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讓浙中大花園“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為“一帶七心”戰略落地成景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
夏日的婺城,水清岸綠,靈秀幽靜,魚翔淺底,百鳥嬉戲。一泓白沙溪水綿延流淌,一脈白沙文化激蕩古今。清越動聽的水流聲穿越千年文明,孕育出了豐富的山水文化,也無聲訴說著這座城市向水而生的動人故事,奏響了婺城發展最強音。
1
“生態水”變“致富泉”,綠水青山淌銀涌金
“生態水”變“致富泉”,綠水青山淌銀涌金碧波蕩漾、白鷺翩躚。順著婺城“水墨瑯琊世遺小鎮之旅”一直前行,一輛輛行車飛馳在寬敞平坦的柏油路上,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水里。自去年入選省級精品路線以來,山川翠色之間越來越多的游人造訪,沿路所見,少年戲水,老者相攜,路邊全副武裝的騎行隊飛快駛過,還有行列整齊的學子到此開展暑期研學……大家沿著婺城“水之旅”的路線沉浸式享受當地美景,在解鎖婺城山水秘境的同時,感受治水傳承的人文風情。
“婺城水自然是品質保證,沿途的風景,入口的甘甜,都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寶藏。”每當向四方游客介紹起家鄉時,楊塘下村民申芳萍皆是一臉驕傲欣然。她坦言,瑯峰山巖山俊秀,白沙溪四季皆景,作為國家級生態鄉鎮,這些年來,鎮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到夏天,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她便在瑯琊峰回的綠道上支起了燒烤攤,笑說好風景里帶來了“好錢景”,在家門口就業很安逸。
來到金蘭水庫,一片綠意映入眼簾,所見水面碧波蕩漾,青山蒼翠欲滴。這里是金華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多年來,源源不斷的碧水自金蘭水庫奔涌而出,為金華市區80余萬人提供了供水服務。得益于優質水資源,坐落在水庫旁山后金村的冷水茭白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農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強勁動力;而距山后金村不遠的徐聯村,一座現代化的飲用水工廠屹立在綠水青山間,汩汩流淌的優質水源通過國際先進的技術裝備,灌裝成瓶裝飲用水,走出了金華,在無數人的口齒間留下一味甘甜……
生態資源繪美景,綠色發展有奔頭。人人向往的濱水樂園,在婺城并非只有瑯琊個例。近年來,婺城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著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的新征程中,做優“水文章”,謀劃“水經濟”,打好“生態牌”。此外,依托生態廊道主題功能區項目建設,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諸多大型體育賽事紛紛落戶婺城,推動“賽事+社交+電商+制造”跨界融合,讓鄉村旅游受到了更多的青睞。據悉,2022年,全區接待游客342.4萬人次,收入46.7億元,鄉村旅游收入4.05億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2
“水安全”到“水幸福”,條條河道煥發生機
野炊、露營、登山……同樣是江南水鄉,在水源保護地沙畈鄉遼頭村,村前連綿群山,蔥翠如黛;村南溪水淙淙,澄澈如鏡。這里還有當年白沙老爺率眾筑三十六堰中之一的“豬頭堰”,為這個不足400人口的村莊帶來了熱鬧和生機。在不少人眼中,遼頭山光水色,空氣清新,修竹如海,翠綠濃蔭,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然而,青山綠水是資源稟賦,更離不開當地長久以來治水護綠的不懈努力。
2013年,為了切斷源頭污染,沙畈鄉政府大刀闊斧,以壯士斷腕之勢大行水環境整治行動,在轄區內所有行政村關停、搬遷養殖場,并對土地進行復耕,農戶連散養家禽也被限制。為“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這一缸好水,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們寧砸“飯碗”而不辭。經年累月,水面上沒有了下河嬉鬧的孩童,不見了撒網捕魚的村民,但卻換來了人人稱道的婺城好水,有口皆碑。
“好水來之不易,這些年家鄉水明顯變綠、變凈,在水域附近,每天都有河道保潔員對周邊生活垃圾、廢棄物等進行清理,著力解決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遼頭村黨支部書記曹正躍說,近年來,在保護水源的基礎上,他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推進‘竹筍兩用’模式,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筍制品加工產業,引領婺南山村在青山綠水中實現美麗“蝶變”。
遼頭村的秀美不僅是當地生態的真實寫照,更是婺城治水護水工作中形成綠色崛起的生動注解。自2013年浙江省拉開“五水共治”的帷幕以來,婺城區全面推進治水工作,實行掛圖作戰、倒排時間、銷號管理,從金華最臟最臭的長湖入手,打響“五水共治”的第一槍。之后并圍繞黑臭水體整治、剿滅劣V類水、“污水零直排”、水生態修復、“美麗河湖”創建等工作迎難而上、不斷攻堅克難。放眼全區,顏值不斷煥新的一條條河流,清澈宛如碧玉絲絳,環繞著婺城大地,美不勝收。截至今年,婺城已5次蟬聯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成效明顯,碩果滿滿。
治水,首先得靠人。毫不夸張地說,群眾“幸福指數”源于河長“辛苦指數”。婺城區河長辦工作人員朱宇航表示,十年來,婺城不斷創新思路,逐步健全“一河兩長”“一河兩員”“一口雙哨”責任體系,配套河長管理、巡河、考核、督導的一體化智慧治水平臺,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一批涉水堵點。在此基礎上,婺城還重點做好水質監測工作,通過健全河長信息、建立河湖檔案、搭建視頻監控、設立水情水質監測點等措施強化數字賦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智能化長效管護,逐步實現河湖智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是河長管水,如今社會各界護水熱情十分高漲。居民們在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環境保護意識也隨之增強。“為迎接亞運,營造更優水環境,如今,全民參與,共同治水,人人爭當保護環境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推動者,以實際行動守護青山綠水,力當生態衛士。”朱宇航笑說,現在的婺城,天藍、水清、綠地凈,入目之處皆是風景。
3
“有水喝”到“喝好水”,涓涓細流潤民心
8月,又到了番茄成熟的季節,在海拔1300余米的羅店鎮盤前村,山間一個個農業大棚比鄰而居,田間地頭皆是忙碌的身影。年逾古稀的村民鄭姣鸞每次從農田里回來,都會擰開家中水龍頭,抄起毛巾洗把臉,看著清亮的水流汩汩而出,再燒上一壺熱茶,爽快地喝上一口,笑容便像花兒一樣綻放開來。
“我們村上個月單村供水站正式通水,現在家家戶戶都能接上純凈的自來水,總算是告別了靠天吃水的困境。”鄭姣鸞告訴記者,盤前山村海拔高,先前他們都從山間接水用,正是得益于此,滴灌的番茄一個個既可口又好看,深受金華市民們的喜愛。然而,清冽的山泉水為高山蔬菜注入希望,但長久以來慕名上山的游客越來越多,水源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早日通上自來水便成為村民們最為期盼的事情。
一碗清水映民心,也映照水利初心。為了解決困境,婺城區水務局多措并舉精準施策,多次與羅店鎮、供電局等相關單位部門協商,讓供水站終于有了一個單獨的變壓器,確保供水站24小時正常運轉。上個月中旬,歷經8個多月,投資360余萬元的盤前村農村飲用水提升改造工程解決了全村900多人飲水難問題,為這個海拔最高的山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婺城區全區集中式供水全覆蓋。
農村公共供水服務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風向標”。十年來,婺城堅定不移地將農村用水安全問題作為民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相關部門瞄準短板弱項,穩定水源、完善管網、加強管理,努力構建以城市供水縣域網為主,鄉鎮局域供水為輔,單村供水為補充的供水新格局。2019至今,婺城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沙金蘭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近五年,婺城區農村飲用水總投資額4.8億元,涉及13個鄉鎮街道,163個村,23萬人口,在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的同時,按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快進鍵”,全面解決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問題。
水質清甜,泠泠有聲。在婺城,一條條管道連接著千家萬戶,從高樓大廈,到農家小院,源頭活水潤澤著萬千群眾;一條條河流縈繞百姓人家,從兒時歌謠,到味蕾記憶,輕輕呢喃喚醒了婺水文化。水清、岸綠、景美……在這幅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時代畫卷中,婺城也將行而不輟地擦亮治水“金名片”,踔厲奮發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超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