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迢迢,婺女觴觴,1500多年前的一個黃昏,碧波萬頃,殘陽如血,滔滔婺江上緩緩駛來一葉帆船。船上二人,一著青衣錦袍,一著念珠袈裟,相向而坐,相談甚歡,竟忘了船之將至,也放下了半生失憶。其二人一名沈約,一名惠約,均出身士大夫望族。不久前,兩人偶遇,切磋理法,一見如故。得知沈約調守東陽郡的消息,惠約以還鄉味由,請予相伴而往,沈約欣然應允。兩個彼此欣賞的靈魂自此成了在異鄉相攜相伴的支撐。沈約理政,惠約參禪,二人如天上的金星婺女,各綻華彩,交相輝映,在這片古老又年輕的土地上燃起了璀璨星火。
水通南國三千里
“江東之豪,莫強周沈”,沈約出生在豪門世家,祖父沈林子是南朝宋國建威將軍。父親沈璞是時任淮南太守。沈約本人歷經宋、齊、梁三朝,齊梁禪代之際輔佐梁武帝蕭衍謀劃并奪取南齊,建立梁朝。沈約素通詩、詞、賦,創“永明體”,詩作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體裁短小,為格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又作《四聲譜》,對古四聲進行有效的歸類,完成了從較為自由的“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為婺州八詠樓所作“八詠詩”就是代表作。
相傳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時任東陽郡太守沈約建玄暢樓,并作詩《登玄暢樓》:“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陵風榭,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炴景燭是潯。云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從春和景明,夏風和暢,秋風送爽,直至冬雪皚皚,沈約登樓作組詩,共八首,1804字,首開詩韻風,史稱“八詠詩”。樓以詩名,又稱“八詠樓”。后玄暢樓曾因避諱更名元暢樓。北宋至道年間(995-997),知州馮伉正式將元暢樓改名為八詠樓。南明隆武二年(1646),兵部尚書朱大典,據樓抗清,壯烈殉國,樓毀。此后八詠樓屢修屢毀,清順治年間重建。
因此,目前保留的八詠樓為清時建制,共四進,自南向北依次為亭樓、正樓、廳堂、樓屋。八詠樓背南山,望婺江,位于金華城市的中心地區,將自然山水、亭臺樓閣、城市面貌融為一體,堪稱江南樓觀的建筑經典。它的四進建筑,依地勢逐級抬高而建造,傳說寓意“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果不負眾望,八詠樓引來了文人墨客、八方英豪。繼沈約“八詠詩”后,有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寫道:“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庇钟欣钋逭沼命c貫休“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吟詠“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更有趙孟頫等為之落筆揮毫。
任時光更迭,八詠樓屢毀屢建。八詠樓內有《清理寶婺觀祖產碑》,記錄了道光年間八詠樓及寶婺觀的祖產,記載了八詠樓附近田產的面積、位置、租金,八詠樓在歷史上是以田養樓,用租金維持八詠樓的日常開銷。上面詳細的記載了,由于明末,八詠樓所屬田產全部歸官府所有,使得八詠樓年久失修,到了清代,有人申請重新將田產回歸以復興八詠樓,上面還記載了有一位名叫金舒呂的人,冒稱自己是伊祖婆三氏曾向八詠樓捐助田產,結果官府查證他三氏都生于乾隆年間,死于嘉慶年間,而這塊地在康熙年間就歸為官府,因此是冒領。由于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官府就在重建八詠樓的時候立了這塊碑,把田產所在的位置、租金刻在后面,又把田產的名稱、數量計算清楚,公開與眾。又有《重建寶婺觀星君樓碑》,是道光21年八詠樓重修鄉紳捐碑。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這座婺江之畔的古韻詩樓以清風明月、日暮朝霞消解著這位士大夫于謫守歲月中的失憶,沈約也用他的絕世才華和喜怒哀樂澆灌著這座江畔小樓的性靈光滑。
淳熙十四年(1187)時任知州李彥穎將八詠樓向東擴建,將沈約的八詠詩刻于石碑,唐仲友作《續八詠》,并在《續八詠》的序里記述了這件事。從此,唐仲友的《續八詠》與五百多年前沈約的《八詠》互相應和,成就了八詠樓的又一佳話。
氣壓江城十四州
明成化《金華府志》載:“智者大師,義烏人,俗姓樓,名靈燦。居天柱山,辟谷苦行,食松柏而已?な厣蚣s一見,以為道安、惠遠無以過。武帝延至寢殿,設禮欲令先見形相,師合掌入缾中,結跏趺坐,少選,化五色云臺而出,帝北面受戒。大同元年,歸寂,詔葬獨龍山!
惠約來到東陽郡,在芙蓉峰下結庵而居后,于南朝梁天監十一年(512年)奉詔梁武帝,進京為其受戒,并親執弟子禮,敕封“智者國師”,“自皇儲以下莫不受業”;菁s辭還東陽郡后,“一日俗谷口,見白氣浮空,曰‘茲地三寶當興’”,于是奏請建寺。梁普通七年(526年),惠約于金華山芙蓉峰麓敕建寺,從此點燃了金華山乃至東陽郡禪宗文化的綿綿禪意。
南宋嘉泰三年(1203),陸游曾為之書寫《其中曰:“蓋寺在金華山之麓,峰嶂迄立,林岫間出,日月映蔽,風云吞吐……如王公大人南向坐帷幄中!
南宋王柏曾在《長嘯山游記》中記述:“坐雷音亭上,尋雙澗之源,其一始于廢事寺之右,曰慈源,山川相繆,地靈闡露;厝胫钦,再飯于雙清堂。欄外方塘,龜魚藻荇,游泳縈迂。古木灌叢,野草馨烈。壁列侍郎陳公、相國葉公、尚書陳公、參政錢公四君子賡唱之葉。知寺邀茶,其禮頗敬!
南宋方鳳亦在《金華洞天行記》中記:“山路有亭,匾‘北山’,唐乾元二年八月縉云縣令李陽冰篆。入而為倚松亭。過橋有亭,匾‘靈源小憩’。亭上有潛齋王公書‘靈源勝地’四大字,置之云堂后廡,寺僧莫之貴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