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桌,一枚橄欖核,一把刀,浙江省非遺項目金華核雕代表性傳承人包加惠戴起眼鏡,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他以雕代筆、以刀作畫,沉浸在方寸果核的大千世界里。
選料、畫樣、粗雕、細琢、修飾、打磨、拋光、打眼……9月12日,在位于婺城區安地鎮的金華核雕市級非遺工坊,包加惠給大家現場展示了核雕技藝,20分鐘后,果核上浮現出三只栩栩如生的蝙蝠,環抱著“福在眼前”四個字。
“做核雕最重要的是選好料,要根據雕刻內容選擇適合的原核。”一談起核雕,他眼睛里都是光,“看核雕就要看它的包漿和雕工。作品越精美,包漿越好,價值也更高,比如這串《金玉滿堂》就價值七八千元。”
金華核雕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中國微雕藝術的代表之一,創作題材秉承傳統,并融入金華地方文化元素,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現在我新開發了一百余個品種的核雕,比如《金玉滿堂》《葫蘆》等作品就是在古核雕作品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包加惠說。
記者注意到,在金華核雕市級非遺工坊里,還有幾位學徒也正在果核上細細雕刻。“我們工坊主要吸納附近村民及金華地區核雕藝人就業,并以核雕研學游的實踐形式吸引中小學生參與體驗,向社會開放露營民宿活動。”包加惠表示,該工坊目前就業人數近100人,收徒18人。
據了解,項目占地120畝,工坊營地目前規劃有核雕體驗中心、核雕展示中心、研學教室、文創基地等設施設備,聚集特色小吃餐飲、藝術工坊、主題帳篷等業態功能及非遺手工體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電子商務等系列文化旅游服務項目,廣受市民群眾好評。
包加惠已接觸學習核雕40余年,如今不僅開辦了金華核雕市級非遺工坊,還是中國古核雕博物館館長。該館藏明清時期的古核雕600余件,品種300多種,核舟180多只。其中作為鎮館之寶之一的一只核舟藏品,就是明朝魏學潤所著,現收錄于教科書八年級下冊中《核舟記》所記錄的核舟。自2016年8月開館以來,接待前來參觀、體驗的學術研究單位、旅游團隊、中小學生研學團隊共800余萬人次。
為了將非遺文化發揚光大,包加惠和團隊把核雕技藝搬進學校、社區、部隊,讓更多人通過聽課學習、動手體驗領略到核雕技藝的魅力。
“今年,金華核雕市級非遺工坊已成為浙江師范大學非遺保護專業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相信未來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非遺人才,傳承核雕技藝。”包加惠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