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月圓象征團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還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傳統民俗,流傳至今。
花好月圓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有著同樣神圣的意義,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為先民崇拜的對象,一些古人便對“月神”產生了一種崇拜之情,所以常常會在秋分時節進行“祭月”活動,于是“祭月節”逐漸成了一種古老的習俗,中秋節正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來。
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而“中秋”一詞在現存文字記載中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周禮》。據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雄粗餅”也是最早的形式意義上的月餅。唐代時,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后來官方認定其為全國性節日,《唐書·太宗記》中有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而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則表明了人們開始寄情于中秋佳節,“中秋”不再僅僅是祭月的象征。北宋時期,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等節令性食品的描述。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達旦,玩月游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故被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月夕、祭月節、八月節、八月半、月節、團圓節、女兒節、月光誕、果子節、南瓜節、后生節……如今,中秋飽含著人們祈禱、許愿、團圓的情感,是最具大眾性的節日之一。
月圓人圓中秋習俗“小百科”
說起中秋節的習俗,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賞月和吃月餅。賞月的習俗源自古老的祭月,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了輕松的娛樂活動,據說此夜月球距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時飲宴賞月到現在家人團聚賞月,“賞月”成為了中秋節的典型代表。而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祭拜月神時的貢品演化而來,在“祭月”慢慢淡出人們生活后,大家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成為各地中秋節的傳統習俗,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表“團圓”。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各地過中秋節的其他習俗都有差異。比如,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說法,現在的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燃燈的習俗,而在江南一帶則存有制燈船的習俗;廣東地區,在中秋有“樹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的習俗,大多是流行于孩子間的中秋活動,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等,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看誰豎得高,豎得多,彩燈最精巧,也有以柚子殼刻花懸燈,沿街踏歌而行,唱的就是“耍祿歌”;“舞火龍”則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閩南地區,“博餅”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是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中國臺灣也仍有生命力……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中秋習俗,不變的是人們在同一輪明月下,思念的心。
在我們浙江一帶,觀潮可謂是中秋一大盛事,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漢代枚乘曾在《七發》賦中有過記述,漢代后,明朝朱廷煥的《增補武林舊事》和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有過觀潮的記載。浙江最負盛名的觀潮地是杭州的錢塘江,洶涌澎湃,猶如萬馬奔騰的錢塘江大潮吸引著無數人前去觀看,也讓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中秋當天的錢塘江畔留下了”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的名句。
桂子飄香婺風中秋“博覽會”
婺城的中秋美食頗有些宋韻的味道。據說在宋代,婺州在中秋有畫餅祭月的習俗。中秋夜,眾人用米粉合力做出一個大白圓餅,待族中長者在“餅”上畫上美好祈愿后,大圓餅被切開,由眾人分食。如今,而這里描述的“畫餅”,就是當時的“月餅”,如今,經過改良就成了大家熟悉的婺式米月餅,以米粉為原材料、以蒸為主要加工方式,綿軟且米香濃郁,入口細膩。
婺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是金華市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是深受百姓喜歡的日常飲食和節日佳品。糖古糕點作為金華老字號品牌,“糖古”第三代傳承人徐家興在延續傳承古法手工制作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結合現代人對健康、口味的需求改良,研發了各式各樣的“婺式月餅”,銷售一年勝過一年火爆。“我們今年推出了幾個新口味,比如抹茶五仁,我們使用金華本地茶葉研磨成粉,和米粉一起做成抹茶口味的外皮,選用新鮮堅果做成五仁餡料,和傳統五仁餡料相比,口味更清爽、不甜膩,”據徐家興介紹,今年不少人提前預定中秋月餅,他們從7月就開始趕制,訂單依舊源源不斷,“我們現在所有師傅都在一起完成月餅的制作,取消了所有其他糕點的訂做,比如上過《奔跑吧》的古法糕點,也有很多顧客想要把它當成中秋禮品。”“糖古”的月餅近年來也成為了網紅產品,徐家興表示,他希望讓更多的傳統糕點有朝一日都能成為“網紅”,煥發新的光彩,利用互聯網便利,將傳統糕點的非遺文化推廣到千家萬戶,走出金華,走上了更大的舞臺。
婺城人民還喜歡在中秋節時,吃桂花糕、飲桂花酒。婺城區安地鎮素有“中國桂花之鄉”的稱號,全鎮有桂花種植面積近萬畝,追潮起栽培歷史已有50多年,村民也因此開發了不少桂花周邊產品,其中安地的桂花糕、桂花酒在中秋銷售火爆。
除了美食,婺城也有特殊的中秋傳統習俗。金華斗牛,早在唐代就有文獻記載,而其中婺城區雅畈鎮的銅山斗牛尤為出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每年的元宵、端午、中秋和農歷十月廿六,都會在這里舉辦斗牛活動,金華的斗牛習俗也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心有所思,月有所征,一輪明月高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直抵人心。今年的中秋連著國慶,在迎來最長假期的同時,還碰上了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三喜同慶,氣氛熱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