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名城。隨著亞運會的到來,婺城的每個角落都掀起了全民迎亞運的熱潮,不論是城中的居民,還是往來的游人,都體驗著亞運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借助亞運東風,婺城正全方位展示千年古城的活力與開放。
外國記者眼中的金華:溫暖又熱情
“11、12、13……”藤球比賽間隙,在記者工作間里,來自泰國的記者SIRAKHAN展示如何用腳和膝蓋踢藤球,引來同行叫好。
杭州第19屆亞運會藤球項目從9月24日開始至今,SIRAKHAN已經成了記者工作間的“常客”。他性格開朗,英語不錯,還會幾句中文,工作之余常和同行們聊天。我們從SIRAKHAN口中得知,藤球在泰國非常普及,他自己也曾是中學藤球校隊的隊員,聊到興頭上他還在記者工作間秀起球技。
只要有泰國隊的比賽,SIRAKHAN每場必到,通過圖片和文字將報道第一時間傳回泰國國內。他說,他常常隨泰國國家隊去各地報道比賽,能感受到藤球在東南亞之外的國家和地區確實是一種比較小眾的球類運動。而這次在金華的比賽,讓他感受到中國觀眾巨大的熱情,“很多人給泰國隊加油,場上還播放泰國流行歌曲《whatever》,讓我覺得很親切也很興奮”。
SIRAKHAN說,他剛來到金華的比賽場地,就有了這種親切感。“這里有很多志愿者,他們非常樂于助人,每次我稍微環顧下就會有志愿者微笑著走來問我需要什么幫助。”SIRAKHAN說,“記者工作間的記者朋友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報道藤球賽事、推廣藤球。在這里,我雖然沒有記住大家的名字,但彼此見了面都會很熱情地打招呼,讓人覺得很溫暖。”
溫暖與熱情,也是韓聯社記者UIJIN LEE在金華感受到的。有一天,UIJIN LEE在酒店附近閑逛不小心迷了路,當時手機也出了故障無法導航。就在他萬分著急的時候,有一名熱情的金華人主動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并且替他叫了出租車把他送回酒店。UIJIN LEE說:“我與他并不認識,他還是幫助了我,這讓我覺得很幸運,感謝友好的金華人。”
“Lively”,是UIJIN LEE形容金華的另一個詞,意為生機勃勃。在金華報道亞運賽事的這幾天,他的手機里除了拍攝比賽畫面外,還有不少金華美食的照片。UIJIN LEE說,他逛了金華的夜市,遇到很多年輕人,讓人感覺金華是一座青春有朝氣的城市。夜市里有各式各樣的美食,香氣撲鼻、造型別致,他很想一一品嘗。
在亞運會足球小組賽和1/8決賽中,韓國隊踢出了4∶0、9∶0和5∶1的大比分,這讓UIJIN LEE很興奮。其間,他遇到了不少在金華的韓國留學生,也注意到看臺上的中國觀眾在為韓國隊加油,這都讓他心生暖意,“金華是個好地方”。
亞運會期間,除了亞洲各國記者的到訪,在金華舉辦的藤球賽事還吸引了法新社記者RETAMAL CORREA HECTOR ALEJANDRO的關注。他是智利人,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叫韓榮天。得知他的母語是西班牙語,金華賽區媒體運行領域的工作人員呂一凡用流利的西班牙語接待了他,讓他感受到身處異國他鄉,母語帶來的親近感,他常常給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豎起大拇指。工作之余,韓榮天還到場館附近的湖海塘公園散步,感受城市魅力。他和呂一凡分享了自己的夜游經歷,稱贊金華的夜景非常美。
藤球比賽臨近結束,各國記者也將陸續回國,這些天,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座城市和這里的人道別,有的交換徽章,有的拍照留念,還有的在學說中文,記者工作間彌漫著各種發音和語調的“中秋快樂”“國慶快樂”。中日新聞寫真部記者成田嵩憲在坐上離開的媒體大巴時,搖下車窗再次對工作人員揮手道別,他真誠地說:“我在金華度過了很美好的一天,這是一段很棒的旅程。”
(金華日報記者 孫媛媛 徐楨瑾)
外媒記者婺城采風,是什么讓他們贊嘆不已?
10月7日的婺城,煙雨朦朧,隱隱青山下的鄉村美景更增幾分江南溫婉的風韻。當天,婺城區委宣傳部組織外媒記者走進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近距離感知婺城這座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以及當地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蓬勃活力和喜人景象。
時尚潮玩的陳列風格、獨具匠心的產品設計、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采風中,外媒記者們首先走進熊貓豬豬產品旗艦店,眼前一件件精美可愛的文創產品和兩頭烏豬肉制品很快吸引了他們的目光,令其駐足打卡,尋找自己的“一見傾心”。
來到兩頭烏豬博物館和5G智慧養殖中心,在講解員詳盡的介紹和有趣的交互體驗中,外媒記者們多方位探索擁有1700多年養殖歷史的兩頭烏的文化和豬體奧秘,又通過近距離觀察兩頭烏從種豬的選種、交配、懷孕,到小豬生產、保育,再到育肥出欄的完整過程,進一步了解到成就世界名火腿的土豬是怎樣養成的。
“這里什么時候開園?”“每天游客有多少?”來自阿根廷的記者斯巴不時舉起手機將看到新奇有趣的畫面記錄下來,并饒有興趣地向工作人員詢問關注的問題。當他得知該牧場通過綠色生態養殖技術使養殖糞便和污水真正實現“變廢為寶”的時候,不禁連連發出驚嘆。“非常震驚,我之前以為我們要去的是傳統豬舍,沒想到這里豬豬生活的地方竟然是如此優美和現代化,這有些顛覆了我對中國農村以及養殖業的觀點,我想這兒一定是金華人民的驕傲。”
話音剛落,斯巴就準備把所拍的照片發給他的朋友們,他說自己對金華的了解不深,但當地的人們都特別友善,幫助了他很多,所以他一直用手機記錄這里的風土人情,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金華這座有愛的城市。
秋風習習,風光旖旎。一路走來,歐式的建筑風格、整潔的漫步道賞心悅目,蒼蒼竹林搖曳出沙沙聲,優美舒適的自然環境讓大家贊嘆不已。當天,外媒記者們還品嘗了熊貓豬豬特色茶歇,觀賞了8888元一晚的“豬景房”,又步行至歡樂小豬村,體驗用餅干投喂小豬的樂趣。徜徉在隱隱青山下的清風間,縱情于千畝茶園的茶香里,記者們用眼用心感受婺城風光,在歡聲笑語中進一步了解婺城鄉村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果,領略“千萬工程”造就的江南美麗鄉村新畫卷。
“我來自新加坡,在我們那沒有鄉村,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照片了解鄉村的樣子,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鄉村帶給我們的驚喜是無可比擬的,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當地為廣大農村注入的強勁活力。”記者海魯打趣說,經過今天的采風活動,真希望能在這個舒適的樂園里居住下來,盡情享受滿眼的綠意與自然清新的空氣。
談起連日來作客金華的感受,海魯表示:“在金華這段時間。我看到了十分精彩的藤球賽事,無論是場館里工作人員的專業認真,還是酒店服務人員的細心周到,都讓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而賽事之外,我常在婺江邊散步,一路上有許多喜歡健身的金華市民,他們的精神與活力也深深感染著我。”
“金華‘微些’好(非常好)!”采風團一路走走停停,有看不完的風景,留不完的紀念,千言萬語都總結在這句即興學會的方言里。大家紛紛表示,金華這座城市讓他們很有歸屬感,而當地通過辦好這個重大賽事,對宣傳城市必然有非常大的幫助,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加深交流合作,在更多方面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記者 曹靜怡 攝影 田雙雙)
越南藤球隊點贊金華亞運分村鮮花送福祝賀國慶
“祝中國和越南兩國人民友誼長存!國慶快樂!”10月1日下午,越南奧委會代表團副團長NGO ICH QUAN(吳益軍)攜越南藤球隊隊員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金華亞運分村,送上代表“中國紅”的玫瑰花束,上面插滿了心型卡片,卡片上是越南藤球隊員們親筆寫下的滿滿祝福和濃濃情誼。
上午10點藤球賽結束,越南代表團藤球運動隊員們便開始挑選鮮花,“在金華亞運分村期間,我們心里感到非常溫暖。國慶節前后,更是感受到了中國歡樂的氛圍。”越南奧委會代表團副團長NGO ICH QUAN(吳益軍)說。下午3點,每位藤球運動員在寫有“愛亞運愛金華”祝福的中國風卷軸上簽名,認真寫下祝福和留言。對他們來說,“上午重要的是比賽,下午重要的是為金華亞運分村的團隊人員送上鮮花,祝福國慶節。”
金華亞運分村指揮長蔡艷說:“剛來的時候大家很陌生,經過幾天的工作,我們團隊和運動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們為運動員、技術官員等準備了這份中式卷軸,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們賽后可在卷軸上留下祝福,也是為金華亞運增添美好印記。”
蔡艷將兩個代表美好寓意的“中國結”作為回贈禮物,希望中國和越南心心相結,友誼長存。中國結上的“福”字則寓意著對于越南人民和運動員們的美好祝福。
杭州亞運會是體育外交的大舞臺,金華亞運分村始終以“心心相融愛達未來”為遵循,追求與各國和地區運動員相知相融,用細心、精心、暖心播種友誼之花,建設美麗祥和的亞運分村,“現在有越來越多來到金華參賽的運動員、技術官員們感受到了金華的熱情友好,紛紛表示賽后要帶家人再來金華。我相信金華人民和越南人民的友誼會越來越深厚,民心相通,未來會越來越美好!”蔡艷深情地說。
(金華日報記者 張丹楠)
“非常好吃”“再來一份”!金華菜征服泰國人的味蕾
來金華,想吃地道美食該去哪里?古子城會是很多人的選擇。
這不,10月6日晚,泰國藤球隊領隊PAIROJ ARCHARUNGROJ一行5人慕名到古子城尋覓金華美食。聽說,比賽之余,泰國隊是最愛逛金華的代表團之一。
夜幕下,細雨蒙蒙,古子城別有一番意境,泰國隊選了一家頗具特色的餐廳。落座后,在服務員的推薦下,一位隨行官員點了一杯綠茶。不過,向來愛喝冰的泰國人特意又要了一杯冰塊。然后,就有了一杯熱茶和一杯冰塊放在一起的有趣畫面。
當“清照醉燜兩頭烏配炊餅”上桌時,大家表現出極大興趣。聽完服務員的介紹,有人特意拿出手機搜索“金華兩頭烏”,然后指著照片問:“就是這個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連連說:“真可愛!”
隨后,婺州古法醬膏蟹、黑醋5J火腿百合、張志和酸辣魚羹、美人椒炒黃牛肉等特色菜都俘獲了泰國隊的胃和心,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說:“好吃,非常好吃!”在所有菜肴中,大家最喜歡的一道是“秘制脆皮松板肉”,這道菜選用的材料同樣是金華兩頭烏。吃完后,大家意猶未盡,又點了一份。風雅的宋代人平日里愛四件雅事:焚香、點茶、掛畫和插花。吃飯間隙,餐廳準備了焚香和點茶表演。在志愿者解釋焚香時,泰國友人們精準掌握,反問:“是不是能安神的香?”PAIROJ ARCHARUNGROJ更是打趣:“我聞了,是不是現在就該馬上睡覺了。”
隨后,大家又體驗了點茶、書法、古箏彈奏等。
(金華日報記者 唐旭昱)
從零起步到首枚亞運銀牌
亞運首秀,中國柔術前路有光
10月7日,中國國家柔術隊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亞運賽程。
苗婕在女子52公斤級決賽中遺憾落敗,為我國拿到亞運史上的首枚柔術銀牌;吳冠姍、周小紹止步1/4決賽和復活賽,在各自級別中均排名第七。
柔術這項起源于日本柔道的運動,在2018年首次被納入亞運項目,屬于新興小眾門類。中國從零起步,組建國家柔術隊,隨之發展的是人才培養、組織搭建、群眾參與等體系。這趟亞運之旅,為中國柔術的前路畫下一個嶄新的起點。
起步較晚,但“前路有光”
在本屆亞運會柔術項目所有72名女運動員中,苗婕的年齡排在第二大,這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站上亞運舞臺的機會。“了解我的人都說我是‘拼命三娘’,只要打得動,我就會拼到底。”她說。
當然,36歲的苗婕希望把更多機會留給年輕人。
18歲那年,她從柔道隊退役,當過健身教練,也為生計發過愁;2009年,她在啟蒙教練的領路下轉項至柔術,親歷了柔術在國內從零起步到如今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
目前,柔術在阿聯酋、哈薩克斯坦、韓國、菲律賓、蒙古等地多點開花,有些國家的柔術隊在單個重量級別就儲備了數十名運動員。而我國起步較晚,目前處于二線水平。
苗婕所在的上海,轉項之初只有1家場館提供柔術場地,“當時沒有人喜歡這個項目,尤其是愿意加入的女生更少,大多數人并不了解。”她說,在訓練5年后,上海才發展到4至5家場館。
為備戰亞運會,中國在2019年組建國家柔術隊,主要吸納全國相關賽事的前三名選手,以及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省隊中練習古典式摔跤、柔道的優秀運動員,共計30多名。
亞運會前,中國柔術隊已參加亞洲公開賽和世錦賽,不斷調整備戰亞運的訓練計劃。“對抗性項目必須多參賽交流,多和各國選手切磋,運動員才能獲得提高。”中國柔術隊總教練吳承達表示,尤其在吃透賽事規則方面,紙上談兵遠不如上場實戰。
現在,柔術已經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運動管理中心的重點推廣項目。“我們有國內外參賽的機會、有不斷學習的態度、有艱苦訓練的心,相信很快就能拉近與頂尖國家的距離。”吳承達說,“期待2026年亞運會,我們將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中國柔術的種子,或從金華“發芽”
“男女老少都能練。”苗婕這樣推薦柔術運動;“觀賞性不高,但實用。”吳承達這樣評價。柔術可以用作防身術,在練習中不會出現摔投等激烈對抗,是群眾體育的優選。
作為非奧項目,柔術學習在國內仍以俱樂部、地方協會等組織形式為主,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發展較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柔術培訓與練習的人數約有5萬。“由俱樂部組織的商業性賽事,可以吸引600至700人參賽,可見全國愛好群體已有一定規模。”吳承達說。
今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浙江省摔跤柔道協會與金華市體育局、金華市婺城區政府等四方簽約,將中國柔術隊的集訓基地定在金華水上運動中心,計劃用社會力量發展柔術運動及文體產業。
“以往非奧項目國家隊在亞運會之后就會解散,但我們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可以繼續組隊訓練,力爭實現市場化運營。”中國柔術隊領隊杜春雷介紹。
一方面,金華水上運動中心在中國柔術隊入駐后,已吸引中國摔跤隊和多省市團隊前來集訓,并承辦了全國柔術錦標賽,使得省運會場館在賽后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當地發揮人才優勢,組織國際柔術裁判員培訓班、開發青少年培訓項目,計劃打造全國重競技訓練基地。這種首創模式不僅實現體育與經濟的相互支持,也為柔術運動培養了后備人才。
(潮新聞記者 胡靜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