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麗莎)金秋時節,天高云淡,項目建設迎來施工的“黃金期”。在婺城區白龍橋鎮鄭路村,作為下山安居創富工程主要項目之一的白龍橋安置小區(一期)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中。在朝陽的映射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10幢高層住宅均已結頂,一個現代化的小區初顯雛形。
據悉,該項目包含1800余套安置房,地理位置便捷,主要安置婺城區南部山區飲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及偏遠高山范圍的山區異地搬遷農民,涉及沙畈鄉、塔石鄉、莘畈鄉、箬陽鄉及安地鎮、瑯琊鎮等地的村落。
在安置房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之時,位于蔣堂鎮移民新村二期亦是一番熱鬧景象。村民們或是忙碌地裝修新房,或是置辦家具家電,又或是在小區里健身散步,大家的臉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我們期待了很久,現在一家人終于可以在新家開始新生活了,以后在這邊工作、生活、學習都更方便了。”村民鐘金升難掩喜悅之情。鐘金升的老家在沙畈鄉芝肚坑村,他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異地搬遷號召,去年選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一個多月前,一家人終于入住新房。
蔣堂移民新村二期安置房也是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共建設864套安置房,去年9月、11月先后完成分房,共安置6個山區鄉鎮的1300余位村民。
群山環抱、秀水纏腰的婺西南山區,美得令人沉醉。然而也受制于大山阻礙,位于水源保護區、地質災害點以及偏遠高山的一些村莊難以插上致富的翅膀。
2001年起,婺城堅持把異地搬遷作為改善山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實施了下山脫貧、下山移民、水庫移民、扶貧異地搬遷、下山安居創富等一系列異地搬遷工程,解決了一萬多名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娶親難、發展難等現實問題。
如何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婺城區通過探索靈活安置方式,堅持完善教育、醫療等基礎配套設施,并著重在勞動技能培訓、村集體產業發展等方面助力,確保村民們站穩腳跟,穩步前進。
眼下,婺城新一輪的下山安居創富工程工作正緊密推進中,計劃加大搬遷規模、加快搬遷速度,統籌南部山區保護,帶動群眾共同富裕。下一步,婺城將繼續做好異地搬遷這一關鍵的民生實事,把加強和改善民生的有關要求為出發點,深入實施產業、就業、生態、教育、健康、社會保障等幫扶,托起移民們“穩穩的幸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