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窯的故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
金華先民將瓷土和石灰釉燒制成器,開始是陶,后來是瓷……至唐代,窯場遍布婺州,還燒出了被茶圣陸羽評為天下第三的茶碗。然而,元代以后,婺州窯歷經興衰,幾近湮沒。直至2004年,以陳新華為代表的一批匠人開始恢復婺州窯,從農歷甲申年到農歷甲辰年,已經走過20年。
2月17日上午,一場婺州窯傳承發展座談會在婺城區雅畈鎮漢灶龍窯舉行,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龍年祭龍窯瓷器開“盲盒”
2月17日是正月初八,婺城區雅畈鎮漢灶村婺州窯龍窯開窯的日子。
漢灶村,顧名思義,便是因漢代灶燒制陶而得名,迄今為止已有2200多年。村里至今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兩座龍窯窯址箭龍山窯址和漢灶窯址,古龍窯高高的窯口和隆起的窯背依然可見。
龍窯是我國古代窯爐的一種形式,它依一定的坡度建造,以斜臥似龍而得名。最早出現于商代,有著火焰抽力大、升溫快、降溫也快的優點,可以快燒,也可以維持燒造青瓷的還原焰。因此有一種說法,稱龍窯是青瓷的搖籃。
在普遍使用電窯、氣窯的當下,以木柴為燃料的龍窯用的人已不多,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在漢灶村依然使用傳統的龍窯燒制婺州窯瓷器。每年正月初八,他還會按照舊時傳統,舉行古窯開窯和祭窯儀式。
今年的婺州窯開窯活動主題為“龍騰盛世薪火相傳”。陳新華帶領徒子徒孫,齊聲誦讀《婺窯賦》:“萬年上山,紅陶出土。婺州古窯,商周點燃……”
與往年不同的是,龍年的開窯儀式首次以“拆盲盒”形式呈現。臺上,幾個出窯匣缽一字排開,里面都是剛剛燒制成功的婺州窯瓷器。正月初四,1500只杯子,以及近60個大型器皿入窯,經過20多個小時的燒制,再經過冷卻,終于在這一刻現世。
參加開窯儀式的嘉賓打開自己身前的匣缽,拆出一個個婺州窯瓷器,有灰釉蓮花紋如意罐,有雙魚形盤口罐,還有龍年主題的長頸盤口雙耳罐……每拆一個,來自麗水的中國青瓷學院教授周曉峰便現場點評,一一道出其特色。
參加開窯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黃小明看到這一幕,向陳新華提出,明年燒這頭一窯的時候,他也想參與。上月,黃小明在浙江省博物館牽頭下,與婺州窯匠人合作,在還沒燒制的瓷器素坯上,以東陽木雕的技法雕刻花紋,創作出幾件與眾不同的瓷器。他覺得這樣的跨界創作非常有趣,還想有更多嘗試,也讓明年的“拆盲盒”有更多新元素。
座談聚群賢瓶頸求突破
儀式后,婺州窯傳承發展座談會舉行,這也是今年一個新變化。
參加座談的,有政府領導、業內人士、瓷界專家、高校教師……
來自浙師大的國家非遺評審專家庫專家陳華文教授有些動容。他是婺州窯保護的親歷者,婺州窯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是由他的團隊完成。近些年來,婺州窯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他眼里,婺州窯這樣一個在陶瓷界歷史悠久、傳承脈絡非常清晰、在瓷器史上影響重大的瓷器品種,目前的發展狀況與其應有的地位還不相稱。
陳華文最惋惜的是,婺州窯錯過了成為“人類非遺”的機會。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唯一入選的陶瓷類項目。陳華文任主任的浙江省非遺研究基地參與了當時的申報工作。他說,其實起初報的是“中國青瓷”,包括龍泉青瓷,也包括婺州窯、越窯,還包括全國其他窯口的燒制青瓷。但因為各地對于青瓷文化的挖掘水平參差不齊,最后還是以龍泉青瓷單一窯口作了申報。而2022年成為人類非遺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容納了全國44個茶技藝及習俗項目,婺城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州舉巖茶制作技藝就是其一。
陳華文認為,婺州窯這幾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特別的瓶頸期。想要破局,需要各方努力,加強研究,加強產業,加強傳播。他舉了縉云燒餅的例子。當地2014年就成立以縉云縣委、縣政府為主導的“燒餅辦”(縉云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專門支持燒餅產業的發展,設立標準,免費培訓,對外出開店者給予創業補助。到2021年,縉云燒餅成為國家級非遺,產值從原先的幾千萬元躍升至2022年的30億元。
恢復逢廿載產業遇新機
今年,婺州窯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已經進入公示期,即將開始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中國青瓷學院教授周曉峰認為,婺州窯從2004年由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恢復,2007年入選省級非遺,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遺,2024年獲得國家地理商標,至今20年。這些年里,婺州窯所在地的政府、傳承人群體以及當地民眾,共同構筑起婺州窯陶瓷這個文化標識的區域文化認同,培養了傳承人隊伍,推進了婺州窯研究,發展了陶瓷藝術創新產業以及陶瓷文化教育,完成了階段性的積累。歷史值得總結,未來需要規劃。
“中國陶瓷的1.0時代已經結束了。”浙江省陶瓷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圣暄先生認為。他說,1.0時代指的是恢復和傳承,2.0時代是創新和傳播。目前,中國陶瓷做得比較好的福建省德化縣,大量產品出口海外,陶瓷產業集群規模達577億元;江蘇省宜興市以紫砂聞名天下,2023年線上銷售額已破百億元。他說,如今3.0時代已經到來,但許多業內人士和政府官員仍然沉浸在1.0時代,很可能會錯失發展機遇。
張圣暄說,3.0時代的特征之一是出海。他舉了個例子:某地的工藝品,成本大概300元人民幣,但是通過文化賦能和TikTok(抖音海外版)賣到海外,售價達到成本的5~10倍。他建議,業界需要更加關注新媒體、新工具的使用,重視產業化的新發展。
直播這種新的銷售形式給非遺帶來了新機遇。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成立了直播團隊,五六個人的團隊經過2年多的沉淀和積累,去年的直播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而且退貨率比較低。張圣暄說,變局意味著“彎道超車”的機會,有個陶茶文玩的抖音號,賣的不是名家作品,小件商品單件最低15元錢,目前每個月的銷售額在2500萬元以上。
應張圣暄之邀,TikTok(抖音海外版)行業峰會的負責人章文晉來到金華,出現在座談會現場。據介紹,2022年抖音“非遺好物”的銷售額相比2021年增加了192%。這個新風口也可以成為婺州窯的新機遇。
會上傳出許多有關婺州窯發展的好消息,事關窯址保護、歷史傳承、業態培育、園區建設、學術研究、人才政策等,相關規劃已經在制定中……通過各方努力,讓婺州窯成為金華文化發展、鄉村文旅振興的又一張“金名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