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朝圖》
國際山茶物種園
“山茶花開春未歸,春歸正值花盛時。”3月16日,“山茶向陽奮進花鄉”2024金華市茶花文化交流周活動于婺城舉辦;ㄞr們拿出了最得意的茶花接受“檢閱”,茶花愛好者們從各地趕來赴這場盛宴,這幾天的婺城區格外熱鬧。
從2003年開始,茶花文化交流活動在婺城就從未間斷。在2004年第二屆中國茶花文化節時,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特發來賀信并賦詩句“花為詩添意,詩為花增容”,更提出了“弘揚民族文化,展示金華形象,提升花卉產業層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殷切希望。
為何一朵茶花能引來如此重視?為何金華人對待茶花如此用心用情?又為何婺城為茶花年年舉辦盛宴?這大有講頭。
01
金華茶花,原是一朵“人文花”。
茶花與婺城區羅店鎮后溪河村有著淵源。據《金華縣志》載,南宋時,后溪河先祖系南宋何基(北山四先生之一),受業于朱熹弟子黃干,官拜太傅。告老還鄉時,他帶回御賜茶花在家鄉種植。茶花伴著他傳道授業,教化眾人。
從此,珍貴的茶花在金華生長、綻放。千年來,人們以嫁接、扦插等方式培育茶花,通過“移花接木”使茶花的特性完整地復制下來,裝點著人類的美好生活。賞茶花,可觀其形、看其色、賞其韻。頗具特色的,有花形呈六角的六角大紅,塔形層次分明的十八學士,花心細瓣呈球形、狀若荔枝的金盤荔枝……
宋代,是金華學術、思想興盛的一個高峰。宋人愛花,便種花、賞花、詠花、畫花、食花,將對花的熱愛,寫進金華人的基因,代代相傳。千百年來,有關茶花的題詠之作數不勝數,這是愛花之人為茶花留下的寶貴物質與精神財富。
“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迸c金華淵源頗深的南宋大詩人陸游就很愛山茶花,寫下過諸多詠茶花的詩篇。在他眼里,茶花不畏寒冷,生機勃勃,有耐久之品格。蘇軾也贊茶花“爛紅如火雪中開”。劉克莊詠茶花詩云“青女行霜下曉空,山茶獨展眾花叢。不知戶外千林縞,且看盆中一本紅”。
不惟詩作在點贊茶花。從宋代畫作《山茶鷯子圖》《山茶霽雪圖》《冬日嬰戲圖》《歲朝圖》等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朵朵雅致秀麗的茶花。在金華現存的古建筑、古民居,我們還能發現很多茶花與金華風土人情深度融合的印記。如在市區八詠樓的許多建筑構件中,雕刻著茶花的圖案;市區的府城隍廟也留存了不少茶花裝飾木雕。從小在金華長大的國畫大師黃賓虹在畫中留下了不少山茶花的倩影……
金華人對茶花之美的追求,還演化成了尊崇的儀式和喜歡的味道。茶花花期恰逢農歷春節,作為瑞花嘉木,茶花常被用作年宵花裝點新春,人們在制作傳統工藝品或定做年糕點心時,也常會融入茶花元素,借茶花“堅韌耐久、孤勇奮進”之高潔、“兼容并蓄、百家爭鳴”之氣度寄托對生活的期待與祝福。
02
茶花有諸多意趣,讀茶花,就像在讀金華。
茶花生機勃勃的姿態里,蘊含了三江六岸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
從地理學上講,茶花與金華有著天然的適配度。金華多山地,氣候濕潤,生態優越,賦予了茶花更為靚麗的容色。要說在金華賞茶花,婺城便是當仁不讓的“C位”,其中又以竹馬茶花為著。
世界上首個包含收集、保存、栽培、馴化、育種等功能的山茶屬物種公園——國際山茶物種園就坐落在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這里收錄了茶花物種18組204個。其中的本地培育品種“花佛鼎”“鴛鴦鳳冠”被列入中國茶花十大名品。此外,婺城茶花種源核心區、茶花產業精品區、茶花科技示范園、國際山茶博覽園等“兩區兩園”正在加緊建設,為茶花的繁育提供更多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
茶花從歲末開到年初,至三月,花開正盛。在婺城每年的茶花展期間,我們都能看到花農精心培育的全新品種。茶花之盛,正是婺城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的佐證。
茶花明艷外放的美,恰和婺城人的熱情開放相契合。
在婺城,贈人山茶,是極美好的祝福。
著名音樂家陳越為故鄉金華創作的音樂作品《山茶花》中這樣唱道:“送你一枝山茶花,友誼連著它,如果你想起了老朋友,就請你看一看山茶花,山茶花雖美不嬌貴,飄飄灑灑向天涯。”
2022年,由婺城區對口全額投資援建的四川省道孚縣金茶花幼兒園開園,20棵來自婺城的茶花樹苗,跨越2100公里,帶著婺城人民殷切期盼和深厚情誼在他鄉扎根。
去年7月,2023年全國青少年門球錦標賽在婺城區竹馬鄉方下店村舉辦。為了表達村民對門球運動的喜愛與對參賽隊員的美好祝福,家家戶戶種植茶花的方下店村,向每位參賽運動員贈送了茶花苗。
茶花與寒冬對峙,與早春爭艷,既有松柏之骨,又有桃李之姿,正如在時代中奮進的金華。茶花,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1986年,金華通過投票評選的方法來確定市花,結果,茶花一舉奪魁,成了金華市花。2019年,茶花形象還與佛手形象一起,演化成了金華城市吉祥物。
在金華茶花的主產地婺城,我們能看到活躍于群眾服務事業的“茶花姐妹”志愿服務團隊,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金茶花產業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空間的竹馬茶花綠道……“茶花”,已化為展現城市奮進形象的“金名片”。
03
在婺城說茶花,還有一段難忘的共富往事。
上世紀80年代初,婺城區羅店鎮后溪河村黨支部書記何根林從新聞報道中敏銳地覺察出了茶花的商機,從外地買回好幾車茶花母本樹,分給全村花農栽種。數年后,后溪河村民在花海中淘到了“金”,羅店一帶成了著名的茶花種植區。
無獨有偶,附近的竹馬鄉下張家村,在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的帶領下也種起了茶花,村民由此致富。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下張家村已有十多戶萬元戶,下張家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
為了實現茶花種植產業化,1997年,下張家村連片流轉1050畝土地,從外地引進種植大戶學習種植經驗。學成后,下張家村黨支部以“老戶帶新戶,大戶帶小戶”的黨群幫扶模式,引領竹馬鄉茶花產業蓬勃發展。1999年3月,竹馬鄉被農業部正式授予“中國茶花之鄉”稱號。
從一村,到一鄉,在黨員帶領下,竹馬鄉、羅店鎮等地的茶花種植戶如茶花花瓣般緊密聯系,推動著金華茶花種植業的發展,并走向世界。由此,2003年國際茶花大會中國分會在金華舉辦,吸引36個國家的茶花愛好者前來金華鑒賞采購。
為了進一步促進茶花產業的發展,2023年,婺城區出臺18條茶花產業扶持政策,其中包含生產扶持、技術品種研發創新、展示展銷、新型茶花主體和龍頭企業培育、茶花職業技能培訓、電商平臺建設和銷售、保障茶花產業用地、金融扶持等八大塊內容。今年,婺城又出“新招”,在本屆“山茶向陽奮進花鄉”茶花文化交流周開展茶花新品種發布、“花為媒”婺城重大項目簽約、“茶花新娘”集體婚禮、“鄉村振興巾幗添彩”茶花村播大賽等活動,為茶花這朵“致富花”的盛開積能蓄力。
以綠水青山為底色、以奔向共富為目標,這是千村萬戶的共同愿景。2021年,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時代使命。
作為金華的主城區,婺城自古以來生態優越、人文薈萃,作為古時的水運交通要塞,婺城“擁一郡之形勝,為兩浙之要區”,是承載深厚底蘊和動能強勁的“浙中之心”。近年來,婺城區委區政府緊扣中央和省委、市委推進共同富裕的決策部署,大干競跑。在婺城的大地上,不僅僅是茶花,金華兩頭烏、金華佛手、婺城茶葉、高山蔬菜、婺禾富硒米、婺城鴨蛋、冷水茭白、高端景觀花木、奶牛乳品等“婺城拾珍”特色農業品牌被不斷擦亮,一朵朵“共富花”涌現出來,推動百姓增收、鄉村共富。
朵朵花色各異、競相爭春的“茶花”,在婺城織就了一幅五彩畫卷。
開滿茶花的婺城,正滿載花香,迎著春意,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