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青翠,流水潺潺,開車駛入婺城區箬陽鄉琴壇村,盎然的綠意就在盈盈一水間蕩漾開來。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無論在外漂泊多久,記憶里的鄉音依舊清晰可聞,而一曲“十字蓮花落”,大概就是移居至此的幾代客家人安放在山歌里的不變鄉音。
“村里大多數村民都會四五種語言。”站在介紹移居歷史的石碑前,村民鄧士文自豪地向記者說道。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山清水秀的琴壇村,在300多年前吸引福建客家人遷居至此,出于生活的需要學習了金華話。或許是因為安居初始就運用兩門語言,提高了這些客家人語言運用的靈敏度,所以即使這個小村歷經幾代人的繁衍生息,幾經與其他村落往來貿易、通婚,村民們也沒有模糊客家話的原貌,還在標準的客家話基礎上同時掌握了金華話、武義話、永康話、湯溪話等五種語言,成了“華東第一客家村”。
每逢節日聚到一起,客家山歌就是琴壇村民的保留節目。《十二花神》將恬淡的日子從一月細數到十二月,《孟姜女哭長城》《采茶歌》……將世代傳習的教化融入了客家人的勞作日常。客家情歌也像客家人的個性一樣樸實直白,“一把扇子兩面花,有心有意到姐家,站了半天也沒有凳,站了半天也沒有茶,雙手一插去別家……”“青啊哥哥你莫怪,這幾年不是姐當家,過了三年回頭來,雙腿當凳酒當茶……”。
客家文化口耳相傳至今的琴壇村,卻并沒有一座自己的客家建筑。“原本打算要建的,但后來因為要保護水資源,最終還是沒有實施。”據村民鄧士文介紹,自2016年開展水資源保護后,不但琴壇村的旅游業難以為繼,也使原本規劃的客家建筑就此讓路。為了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經過村中黨員干部因地制宜謀劃,今年三月,浙江康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二期廠房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預計收益將達到15%左右。把優勢資源要素輸入到山區村,在實現綠色經濟的同時,也點亮了客家人的共富路。
千年客家,星漢燦爛。薪火相傳,歷久彌新。跨越山河而來的琴壇村,勢必將在廣闊的共富路上,繼續唱出更加動人的客家篇章。
(見習記者 姚婷文 沈思懿)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