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麗莎)“好竹連山覺筍香。”連日來,在婺城區沙畈鄉遼頭村的筍干加工基地內,村民們正忙碌地對春筍進行去殼、煮制、切條、烘干等工序,現代化的烘干機器轟鳴作響,一派繁忙景象。清明過后,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曬筍季”。
遼頭村,一個距離金華市區約30公里的山區村莊,位于金蘭水庫上游,清洌的白沙溪傍村而過。群山環抱之中的遼頭,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竹資源為著,毛竹林面積1000余畝。脆嫩的鮮筍雖味美,但是不易儲存。
前幾年,該村因地制宜,摸索發展筍干加工產業,讓這口好滋味“鎖”鮮走出大山。目前,該村購入烘干機等機器設備,打造了2000余平方米筍干加工基地,成立竹筍共富工坊,通過標準化綠色環保加工工藝,大幅提高了筍制品的附加值。在“筍竹基地+竹筍加工”模式下,已初步形成竹筍采收、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并打造了品牌。
“我們正馬不停蹄地加工竹筍,每天收購加工鮮筍3500多斤,成品筍干約300斤,每斤的單價可達40元。”村黨支部書記曹正躍介紹,鮮筍是村民們從山上新鮮挖回來的,當天挖、當天做,天然綠色,最大程度保證了良好的口感。去年,該村竹、筍經營性收入合計達20余萬元,今年預計持平。
眼下,正是春筍生長季節。筍,也成了婺城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放眼全鄉,沙畈百姓人均每日可挖筍百斤以上,即便如此,也常常供不應求。
據介紹,作為婺城區行政區域面積最廣的一個山區鄉,沙畈鄉擁有山林面積15510余公頃,毛竹面積2000余公頃,是婺城西南山區主要的竹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沙畈鄉做深做透林下“一片葉子”產業,探索山區優勢土產共富路,大力推廣“筍竹兩用”模式,進一步打響沙畈竹筍產業品牌,展示沙畈竹文化內涵及獨特的山水生態景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