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四月的婺城春意盎然。日前,記者來到婺城區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白龍橋安置小區(一期)建設現場,一棟棟建筑鱗次櫛比,人貨電梯載著砂漿材料上下穿梭,工人們在對建筑外墻進行批灰,施工現場井然有序。
“目前,項目已進入裝窗框、窗扇、內外墻批灰、室內澆地坪等階段,下步將進入基礎頂板土方回填、室外附屬及綠化等建設階段,到年底可實現竣工驗收。”項目建設單位區城投集團金婺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項俊杰告訴記者。
婺城區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白龍橋安置小區(一期)是婺城區下山搬遷主要項目之一,位于白龍橋鎮鄭路村,華龍南街東側、環鎮南路北側、金華實驗中學西北側,用地154.2畝,其中小區用地約140畝,建筑總面積34.0587萬平方米,共24幢1872套安置房,概算總投資17.46億元。
項目分南北兩個區塊,于2022年9月開工建設,擬安置婺城區南部山區飲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及偏遠高山范圍的山區異地搬遷農民,預計可安置5200至5500人。
在建設現場,記者注意到,有的建筑外墻批灰已經從上到下進行到第三層、第二層。“一幢20多層的建筑,外墻批灰往往需要1至2個月。目前,整個項目內外墻批灰已完成90%,外架拆除已完成20%,累計已完成投資額約11.5億元。”項俊杰介紹,與此同時,自來水、燃氣等配套已進場施工,下一步電視線路、智能識別系統等也將進場安裝。
在南區塊,與一棟棟主樓隔開的,是一棟建筑形態新穎的幼兒園。“這是項目的配套幼兒園,建筑面積5100平方米,擁有獨立的空間、科學設置的內部結構,目前已進入安裝消防管道、內墻批灰階段。”項俊杰說。
婺城南部山區有5座中型水庫,是金華市區100多萬居民的飲用水源,產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門路難尋。“窮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產業上”曾是這里村民的生活寫照。
2001年起,婺城堅持把異地搬遷作為改善山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實施了下山脫貧、下山移民、水庫移民、扶貧異地搬遷、下山安居創富等一系列異地搬遷工程,解決了一萬多名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發展難等現實問題。
近年來,根據區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以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統籌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帶動山區群眾共同富裕”要求,婺城又集中發力、多措并舉,進一步推動“下山安居創富工程”。
如今,蔣堂移民新村二期已建設完成,搬遷安置南部山區群眾約1200人,511戶山區群眾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小區。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白龍橋安置小區(一期)建設接近尾聲,建成后將進一步改善山區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