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婺城,繁花似錦,滿目蔥蘢。在婺城區竹馬鄉青梅里村,一片郁郁蔥蔥的棗園,飄出淡淡的棗花香。一棵棵棗樹,枝條繁盛,或舒展或盤曲,姿態各異,小巧精致的棗花迎風綻放,仿佛在迎接一場盛大的豐收。
新農人虞浩強穿梭在棗園里,與工人師傅一起抹芽摘心。外行人看來,長著一朵朵芝麻般大小的棗花的枝條,沒有啥區別。但在他看來,不同的枝條要分別處理,多余的、長勢弱的要及時摘除。說時遲那時快,他看準一處,輕巧摘除。“目前棗樹進入生長旺季,生命活動極為活躍。通過抹芽摘心可以對棗樹進行整形,減少養分的無效浪費,促進棗樹生長結果。”
虞浩強是一位“95后”。6年前,正是大學畢業前一年,他在家鄉青梅里村種下一片棗園。“我所讀的大學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當地盛產皮薄味甜的壺瓶棗。”他告訴記者,大學期間,隔壁寢室的同學由于專業需要,常常能吃到壺瓶棗,他也因此得口福。那種脆爽甘甜的味道,在他心中埋下了種植棗樹的種子。
不過,返鄉創業,起頭不易。頭一件,婺城沒有棗園。遍數種植水果種類,就是找不到可以借鑒的樣本。虞浩強四處打聽,在周邊縣市找到了一位種棗大戶,但他種了八九年還是沒效益。不過,通過對棗市的摸索,他發現一級棗的行情較穩,只要品種好、管得當,收益應該能保障。認定這條路后,他鍥而不舍,終于遇到一位義烏南棗種植專家。專家的點撥,自身的努力,加上政府對新農人創業的各種支持,后來,就有了那片80多畝的棗園。
當然,豐收的喜悅,來得并不快。最初有一年,看著棗園里“革命草”瘋長,他動用了過量的除草劑,傷到了棗樹的根系,導致那年所有棗樹不長果。“整個棗園靜悄悄的,我痛定思痛,不怕開支多,今后只采用人工割草機,只為棗樹長得好。”他說。
前年金秋九月,豐收終于到來。當滿園掛著熟透的棗子,青梅里村人也沸騰了,紛紛拿著竹竿來打棗,上演起了“全村總動員”。“5月開花,6至9月坐果,9月打棗,每年的打棗都是村里一件盛事。”虞浩強說,種植棗樹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像抹芽摘心、防治除草、施肥灌溉、打棗都需要人工,每年能為村里提供至少20多個較長期崗位,打棗更是全員上,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如今,嘗過酸甜苦辣,種棗駛上快車道。“幾年間,在各方幫助下,我選育出了一批生長速度快、結果率高、果實品種優良的精品南棗。”虞浩強透露,去年、前年都獲豐收,特別是去年總產量達到25000斤,今年有信心沖一沖30000斤目標,爭取一級棗占比達30%。
采訪的最后,他告訴記者,棗子品質好,他還有一個秘訣。離棗園百米開外,他養殖了近3萬只鴨子,清水嬉戲、無抗養殖,既能產生效益,又能為棗樹提供有機肥。“種養結合”,讓他發展農業更有底氣與信心。
(記者 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