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青春最鮮亮的底色!不管是在艱苦高原、廣袤鄉村,還是在企業一線、運動賽場,我們總能看到年輕的身影,他們把理想抱負熔鑄在腳踏實地的奮斗中,打拼出屬于自己的精彩。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平凡又動人的青春故事。
1郭驥:逐夢前行,在雪域高原閃耀青春
“每個人都要成長,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當別人的幸福與你有關,才是最大的價值體現。”這是郭驥離開婺城踏上援川之路時,留給兩個兒子的話。
郭驥是金華市金師附小教育集團婺城小學常務副校長,2022年9月,為轉變道孚縣薄弱的教研工作,婺城區選派郭驥擔任道孚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主任,負責全面主持和推進道孚縣教研相關工作。
到崗后,郭驥第一件事就是對道孚全縣18所中小學的教研現狀開深入全面的調研,與教研室成員一起撰寫了系列道孚校本教研現狀的報告。去年4月,他與團隊共同謀劃,依托教育對口支援各方資源,全面啟動道孚縣首批兼職教研員的聘任工作,成功啟聘28名兼職教研員,實現了道孚教研人才的“零”突破。
在道孚的一年多,郭驥真實感受到婺道兩地教育資源的差距。他牽頭成立了“道孚縣首批兼職教研員研訓班”和“道孚縣金種子教師工作室”,開展了百節優課獻道孚活動;并與團隊組織錄制了優課、講座60余節,培訓本地師生2000余人次,激發了道孚師生成長的“動力源”。
在2023年的全州統考中,道孚縣中小學全部實現了平均分提升“3-5”分的目標,在全州綜合排名提升了2個名次。“這是豐收的喜悅,同時也是努力的意義。”在郭驥與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下,道孚教研工作從被動“適應”走向主動“創新”,實現了“造血式”發展,這些成果不僅推動了道孚縣教育的快速發展,也深化了婺道兩地的友誼和合作。
2王京奇:創新農業技術,助力農業增產增收
王京奇是浙江萬里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除此以外,他還是農業部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首批學員、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2014年從浙江大學農學院畢業后,王京奇就一直扎根在農業。“農業作為國家基礎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想結合自身專業開展科研技術推廣和服務,用技術創造價值,幫助農戶增收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在萬里揚集團的支持下,王京奇與浙江大學8名同學組建了創業團隊,以高校技術資源為支撐,開展農業技術應用轉化和推廣服務的創業之路。
多年來,他投身于科研一線,在土壤改良、化肥減量、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不斷技術創新。作為企業副總經理和主要業務負責人,王京奇積極與浙江大學、中國水稻所、省農科院、浙江農林大學、市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廣泛合作,主導或參與2項省級、3項市級重點研發項目,先后取得專利5項,發表論文6篇,編寫著作1本、制定省級團體標準1項,取得成果登記證書3件。其創新的技術集成模式可實現化肥農藥單位面積施用量降低8%—10%,開展的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為農戶節本增收100元/畝以上。同時,他也帶領團隊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基層農戶技術服務,技術服務面積累計超過500萬畝,技術培訓服務農戶超6000人。
3廖江濼:踐行工匠精神,綻放時代光彩
廖江濼是金華小木頭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獲浙江工匠,金華市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他不僅獲得了諸多榮譽,更是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工匠精神,為行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我一直都將自己定位為‘手藝人’,因為我真的特別熱愛這個行業。”這是廖江濼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也是這樣子做的。二十多年來,他始終不忘初心,腳踏實地,把自己的熱愛傾注在木雕行業。
一方面,他帶領團隊不斷深耕技術,團隊中有七人獲得高級技師,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為木雕行業持續培養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他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將傳統的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借助3D建模,AI等科技設備,縮短制作周期,擴大生產規模,同步研發創作具有金華地域特色文創產品,這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受到了市場的認可,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青睞。
除了專注于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廖江濼還積極開設手工體驗課程,促進更多人了解木雕、傳承木雕。同時通過落實共享空間的方式,將更多的婺城手藝人聚集在一起,整合資源,帶動更多的手藝人走出去,促進產業合作與交流。
廖江濼的努力與付出展現了一位優秀工匠的責任與擔當,他的行動不僅讓木雕行業煥發出新的活力,也為時代的發展增添了光彩。
4倪嘉悅: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倪嘉悅是金華消防救援支隊婺城大隊臨江東路站特勤班班長,浙江金藍領,金華市最美退役軍人,金華好人。
“我覺得榮譽屬于過去式。”倪嘉悅平淡地說道。自打成為一名消防員的第一天起,倪嘉悅始終牢記使命、不斷進取,用青春時刻踐行“赴湯蹈火為人民、恪盡職守保平安”的錚錚誓言。每一項榮譽的背后,都記錄著消防員們在演練場、在救援現場的每分每秒,是數不清的滅火任務、搶險救援、社會救助,是無數個日夜的汗水和堅持,但倪嘉悅卻覺得榮譽已經走向過去,并且不斷鞭策他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繼續前行。
今年已是倪嘉悅投身消防事業的第九個年頭。回憶起自己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倪嘉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處老房子著火時他帶領班組展開救援,因為火勢太大,房屋一瞬間坍塌,幸好撤退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救援完成后,倪嘉悅在每次救援任務中更加謹慎,在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的同時更加注意保護好自己和戰友們的安全。
5唐逸泉:不負熱愛永遠少年
唐逸泉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很幸運可以每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而這些事可能恰好還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有點益處。”2008年,唐逸泉考入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博連讀,畢業后進入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2021年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成立個人獨立實驗室并繼續從事腦科學研究工作至今。十六年的學術研究生涯,唐逸泉卻并不覺得辛苦,描述自己的研究領域為“研究興趣”,“做腦科學研究主要是興趣使然,每天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很開心,充滿了探索未知的樂趣。”
在通往自己的“研究興趣”的道路上,唐逸泉也收獲了很多幫助。2021年,剛回國就的唐逸泉趕上了“中國腦計劃”的啟動(“中國腦計劃”最早于2015年提出構想,歷經多年方才啟動),個人獨立實驗室的課題得到了相關項目的資助,為后續的研究打下基礎。
“Anyone who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未來,唐逸泉將繼續在自己的熱愛里一路奔赴,不負少年。
6鄭小倩:揮灑青春奔跑追夢
鄭小倩作為一名中長跑運動員,曾多次獲得1500米和800米的全國田徑錦標賽和全國田徑冠軍賽冠軍,是浙江省第一個進入女子1500米全運會和亞運會的運動員,被家鄉人親切地稱為“金華小鹿”。
小時候,鄭小倩體質較差,為了改善身體狀況,她對田徑運動產生了興趣,并被小學體育老師挑選進入學校田徑隊。沒想到,接觸跑步后,她不僅身體變好了,還在跑步方面顯露出天賦。2010年,還在上初三的鄭小倩在省運會上收獲了兩金一銀,賽后便正式進入省體校,接受更加專業的田徑訓練。
在2016年鉆石聯賽(上海站)女子1500米決賽中,鄭小倩跑出了4分10秒32的個人最好成績。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項目女子1500米共有兩名運動員參加,鄭小倩就是其中一位。那一年,她在亞運賽場上獲得第五名。
去年退役后,鄭小倩依然選擇了和體育相關的工作:到大學擔任體育老師。“因為從小練體育的原因,我在學校里呆的時間并不久,回到學校當老師跟學生們在一起,我覺得特別美好。”鄭小倩說,青春應該是熱烈澎湃的,如今她從追求成績的專業運動員到一名普通的體育工作者,將在不同賽道上繼續揮灑青春,奔跑追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