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今年的小滿節氣欣然來臨,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就此拉開,這是農民朋友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節。
“小滿小滿,麥粒飽滿。”單一個“滿”字,就是以小麥為代表的莊稼植根大地的一種成功,也是紅五月耀眼的旗。事物若過于圓滿便會帶來損害,然而也要明白,人生不應一直處于不滿的狀態,否則將會留下深深的遺憾。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一
四月中,小滿者,事物至此小得盈滿。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小滿被描述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屬于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不過尚未成熟,僅為小滿,而非大滿。
農耕文化與小滿節氣緊密相連,由此衍生出了諸多與農耕相關的習俗。在北方,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漸趨向飽滿,而在南方則反映出降雨量的大小這一氣候特征。小滿節氣中,“滿”所指的乃是雨水的盈缺狀況。在這個時節,雨水豐沛,陽光明媚,萬物蓬勃生長,一切都在默默地孕育著,靜待最后的成熟。
相傳小滿乃是蠶神的誕辰,因而在江浙一帶于小滿節氣期間會有一個祈蠶節,此時的養蠶人家會舉行盛大而隆重的儀式,以慶賀蠶神的誕辰。許多地方都建有祠堂來供奉蠶神。《清嘉錄》中有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古時在小滿節氣時新絲即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和絲商無不滿懷期望,急切地等待著收獲的日子快快到來。此外,小滿時節還需專門請戲班唱戲慶賀,所唱之戲目多為祥瑞戲,以求得口彩吉利。
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節氣,一個象征著豐收與喜悅的時節。然而,對于現代人而言,這些習俗和儀式似乎已離我們遠去,被遺忘已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小暑,便有大暑與之相對應,有小寒,便有“大寒”。但有小滿,卻沒有“大滿”。民俗學專家解釋道,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極冷和極熱的時間段,由于冷、熱持續時間長,相當于兩個節氣,且人們正好在貓冬、避暑,沒什么活動,所以分成兩個相連的節氣。而春種、秋收期間農事繁忙,事情比較多,節氣本身的特點鮮明,所以不需要命名兩個大小相連的節氣。另一種解釋則是,小滿這個節氣名稱還蘊含著一定的哲學理念,小滿也就意味著,滿而不損,滿而不盈,滿而不溢,符合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太滿”“大滿”都是被忌諱的詞語。在《說文解字》中亦指出,“滿,盈溢也。”所以,古人認為,凡事不能“大滿”,滿則招損。代表了我們老祖宗的一種人生智慧
小滿象征著播種的時刻,也是豐收的前奏。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我們必須不忘本心,始終保持一顆謙遜的心,追求屬于自己的小滿生活。在這黃金季節,我們應如同農民朋友一樣辛勤耕耘,積極應對“三夏”大忙。同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追求“小滿”的狀態,既不過分追求完美,徒生煩惱,也不虛度光陰,留下遺憾。農業的“小滿”,是豐收的預兆,而人生的“小滿”,則是自我滿足、自我平衡的態度。
此時,我回憶起孩提時代,每當農歷四月中天氣轉熱時,最喜歡聚集在河里嬉戲玩鬧,歡快奔騰。那時的生活簡單而充實,即便沒有空調和手機,也能將悶熱的夏天過得心滿意足。那些已然消逝的美好時光正是我們所懷念的。
二
每個節氣皆具獨特韻味,剛剛離去的立夏節氣,攜著些許清涼,又摻和著一份熱忱。而待到小滿,大自然里諸多植物與果實都日益飽滿起來。在這一半是期待,一半是欣悅的日子里,小滿節氣的來臨可謂恰到好處。二十四節氣之名,皆如詩如畫,清新脫俗且雅致。小滿,小滿,每當我輕聲呢喃這個名字,嘴角總會不由自主地上揚,那是對即將到來的成熟所懷的喜悅,無可抑制地釋放出來,以至于讓唇齒之間都溢滿香氣。
俗話說得好:“小滿枇杷半坡黃”,每年的5月,恰是枇杷成熟之季。在我的小區有一棵枇杷樹,也不知究竟是何人所種,或是野生的,每年這個時節上面都掛滿了枇杷,枇杷觸手可及,極為誘人。當我踏入農村山上,目睹果園里枇杷掛滿了枝頭,用“半坡黃”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在這個時節的時鮮水果當中,枇杷正逢其時。
追隨著這充滿陽光與希望的季節,我停下繁忙的腳步,放下眼前的負累,親近自然,去尋那青山綠水,去訪那草木夏花,聆聽風與葉的私語,賞看蝶與花的纏綿。我獨自驅車行進在美麗的農村公路上,從車窗向外望去,公路兩邊的田野中滿是生機,大片金黃的小麥格外奪目。微風輕拂,激起層層波瀾。遙遙望去,成片的麥田仿若自帶美顏濾鏡,與遠處的城市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金黃色的麥穗在陽光下歡笑著,向我們展示著即將成熟的欣然。
小滿節氣恰似一陣清風,吹拂著歲月,伴隨著炎涼榮枯。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無法跨越南北東西,但我們能夠調適人生的廣度,以孩童般的率直純真看待世間百態,以赤子般的火熱赤誠去追逐無悔人生。放平心態,擴大格局,既能奮勇當先,又能隨遇而安,始終以優雅之姿,直面風雨人生。
盡管小滿并無“大滿”這樣的節氣與之相對應,這是古人的為人處世之法。清人笪重光于《畫筌》中言:“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是一種蘊含于畫面之中的智慧,給人以無盡遐想。在我們的生活里,諸多方面都需要留白。有所留白,方能凸顯出美感。要知曉合理布局,切不可填得太滿,方可將人生這座神圣的殿堂打造得敞亮氣派。留白,是智者的生活方式,其中隱藏著無法言說的輕重取舍與起承轉合。難怪林語堂曾動情地寫道:“看到秋天的云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
此刻我想起2024中國詩詞大會第九場相逢開場白上,中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雨如是說道,人生最為美好的相逢,恰似種子恰巧落入大地,陽光恰巧灑進春天。而我漫步于田埂之上,體悟著夏日的靜謐和生活的喜悅。小滿如你,心中的話語有知音便覺溫暖;心中的煩悶有人理解便是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一顆“小滿”的心態,既不貪婪,亦不失落,生活中何必過分計較,用坦蕩的心,擁抱每一個日出日落,平平凡凡亦是真,用勤勞和智慧書寫屬于我們自己的精彩篇章。
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盡管對農事不算精通,然而小時候從在農村的奶爹那里偶爾也能知曉些許相關知識。立夏過后直至小滿節來臨以前,是田間小麥的出穗上漿之時,奶爹曾說,每年此際最為盼望雨水的豐沛。站在眼前這片廣袤無垠的麥田之前,我仿佛看到了小滿節過后那麥穗顆粒飽滿的模樣;看到了奶爹因著一季的好收成而展露出來的喜悅神情。這也讓我著實領會到了這首古詩的深邃意蘊。
小滿節過后的夏收與夏種,田野中處處皆是忙碌的身影,呈現出一派繁忙之景,恰如“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所描繪的那般。新的希望在辛勤地勞作當中得以實現,此乃小滿所獨具的魅力。
小滿也是詩人筆下的寵兒。歐陽修曾用詩句“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來展現,小滿時節,夜鶯在繁茂的綠柳枝頭自由自在地啼鳴,明月照亮了萬里長空。我最為喜愛觀賞這個時節田壟前的麥子了,它們在初夏的風中輕輕搖曳,笑對那滿地的落紅。而范成大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贊頌小滿那富饒的景象。趙番則對小滿懷著深深的憂慮:“一春多雨慧當慳,今歲還防似去年。玉歷檢來知小滿,又愁陰久礙蠶眠。”由此表達出他那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
曾國藩憑借其深邃的人生智慧言道:“日中則移,月盈則虧。世間萬物,皆難以逃脫盛極而衰的規律。”他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極點,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他深知謙遜之理,一生不曾有損其光輝。
《菜根譚》中言:“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一種含苞待放的人生態勢,充滿著從容與美好。“滿而不溢”乃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對凡事適可而止、不過分追求的智慧。莫言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為忌諱的便是十全十美,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方能長久。”未滿,才有上升的空間;未盛,才有進步的余地。故而呀,人生應當如同小滿,將滿未滿才是最為理想的狀態。
在這個節氣里,人們開始忙碌起來,為豐收的夏季做好準備。他們知曉,只有辛勤地付出,才能換來豐收的喜悅。這正是小滿的智慧,把握當下,珍惜過程,享受生活。
小滿,是春天的結束,也是夏天的開始。在這個節氣里,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也體會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一種狀態叫‘剛好’,有一種追求叫‘小滿’。”這是中國人對生活的理解與期許。中國人自古便講究“飯吃七分飽,茶倒七分滿,話說七分完”。在這樣一個時節,愿我們都能收獲人生中的“小滿”,擁抱“穩穩的”幸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